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民从吃不饱、穿不暖,到解决了温饱、告别了绝对贫困,如今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下,飞机、高铁、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让环游各地甚至走出国门也不再遥远;各类酒店、民宿、特色餐饮、文旅项目琳琅满目,人们的旅游方式、旅游体验得到了极大丰富和满足。
出游方式更加便捷
宝塔区南市街道的马春玲今年66岁,是一位非常热衷旅游的人。花甲之年的她,回忆起小时候出游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
那是1974年,当时她还居住在甘谷驿公社,所在中学组织学生到延安城区出游。她和同学们步行了80里路,才从甘谷驿来到延安城区。
“那时候,我们去了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二道街等地方,只觉得眼前一亮,什么都很新鲜。最大的感受就是,延安可真好!”马春玲说,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车,全靠步行,大家没钱买吃的,就随身带着干粮和红薯。
马春玲感慨地说,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后来她有了自行车,骑自行车到延安,再后来就可以乘坐班车往返了。现在,一有时间,她就和朋友们一起出游,最近刚刚从香港回来,除了成都和新疆,她几乎走遍了全中国,旅游让她领略各地自然风光与风俗民情,增长见识的同时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20年前,去外地旅游回来会很失落,觉得延安城市建设和其他城市有差距。近些年来,延安的建设飞速发展,处处高楼林立,环境卫生干净整洁,特别是新区的建设,真是一点也不逊大城市。”马春玲自豪地说。
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多元
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延安文旅非常火热,旅游项目丰富多元。
在延安博物馆,市民游客在时光的长河中感受延安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金延安景区、延安红街等地,人们欣赏观看情景剧、非遗表演、摩天轮灯光秀等文旅项目,还可以品尝各类地方美食,参与诗词问答等精彩活动;在劳山国家森林公园,孩子们则可以在游览的同时,学习野生动物保护宣讲课……
市民刘锦回忆说,记忆中以前延安旅游的地方不多,主要是红色景区,小时候每逢周末或者寒暑假,父母会带着她和姐姐到延安的红色景点去,去了解革命先辈们的战斗故事。许多景区都去了很多次,已经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那时候景区的氛围没有现在好,没有特色文艺节目,志愿服务也很少,基础设施方面也不是特别齐全。
刘锦是土生土长的延安人,目睹了延安近年的发展变化。她认为,延安旅游从单一业态正朝着文旅融合发展的方向发展,现在有了红色游、非遗游、乡村游等,各种主题旅游层出不穷,市民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文旅发展红利。
市民吃上了“旅游饭”
随着文旅产业的不断升级发展,旅游不仅仅是一项观赏性的产业,更是成了许多市民的幸福产业。
贺东今年45岁,是榆林人,初中毕业后为了生计来到延安,依托景区在周边销售红枣、小米、核桃等土特产品。随着延安旅游的快速发展,他的摊位前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生意渐渐走上了正轨。在他的努力下,慢慢有了积蓄,在延安成了家、买了房、购了车。
眼下,贺东除了店面销售,还把业务扩展到网络,线上销售同样火爆。他表示,文旅产业助推更多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让许多人有了收入。
近年来,乡村游发展火热,正是抓住了这股春风,延川县关庄镇甄家湾村村民甄春艳借助人们的“一缕乡愁”激活了自己的“致富密码”。
今年44岁的甄春艳和丈夫一直在外打工,看到家乡发展起了古村落文旅产业后,果断返乡创业。2023年,她从村集体租回两院窑洞后,进行精心打造,发展起了“甄姐小院”农家乐。
小院的布置别致用心,在农家乐的环境营造与陕北特色元素打造上下足了功夫。二人还每天准时做起了直播,让全国各地的粉丝朋友知晓了甄家湾。渐渐地,慕名游客、写生团队、单位团建,本地的、外地的,大家来这里体验乡愁、品尝陕北特色美食,小院里人来人往,经常传来欢声笑语。人多的时候,村子的道路上停满了车,一天就有大几千元的收入。
在延安,像贺东、甄春艳这样,靠着旅游产业致富的人还有很多。旅游的发展变化,不仅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更是国家繁荣富强的见证。未来,相信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人们的旅游生活将会更加多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