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6日
92岁老人王金叶深藏随军证75年—
现在生活这么好,还要什么待遇”
    ●王金叶讲述随军服务证的来历

  记者 赵小媛 通讯员 李文振 兰云芳
  安军锁没有想到,母亲竟然有个隐藏了75年的秘密。
  今年中秋节,在宜川县城工作的安军锁回到交里乡北门村,专程陪护92岁的母亲王金叶。无意中,当他谈起“国庆”两字时,一直平静地坐在轮椅上的母亲,神情突然变得不自然。
  “走,跟我到房里来。”王金叶说着,颤颤巍巍站起身,拄着拐杖走进屋内,打开一个描漆斑驳、年代久远的木柜子,拿出一本红色封皮的《毛泽东选集》。在书的夹页中,取出一张薄如蝉翼的纸。
  安军锁既惊喜又意外,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红色的印刷字有些许模糊,但依然清晰可辨。纸张长约14厘米、宽约10厘米,上面刻印着“随军服务证”几个大字,写有“兹有宜川县丹阳区担架队队员安长福,此次随军三个半月,参加渭北大歼灭战及解放兰州随军西征等战役……”落款日期“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
  “这是当年你父亲随军拿回来的,让我一定给他保存好。”年迈的王金叶虽然行动有点迟缓,但思维非常清晰。“当时,还带回来一个红色的兵役证和五块银元。最后,银元买了粮食,兵役证找不见了,就剩下这张纸了。”
  为了丈夫的嘱托,王金叶将随军服务证藏在《毛泽东选集》中,又把书锁在柜子里,儿女们都没见过。
  一纸证书见证了他们过去,成为王金叶一辈子的念想。1943年,11岁的王金叶跟着父亲,一家人逃荒到宜川。1949年3月20日,与打小失去父母、给别人家当长工的安长福结了婚。两个月后,安长福响应号召,作为担架队队员随军出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举国欢腾。安长福也光荣完成任务返回家乡。随后的几十年间,安长福在北门村小学任职,当过村队长和村支书,带领乡亲们搞教育、种烤烟、栽果树。
  忙完村上忙家里,安长福闲不下来,为了生活日夜劳累。看着辛苦的父亲,儿女们非常心疼。三女儿安桂珍回忆说,1990年前后,交里乡政府工作人员曾上门统计随军人员信息,给予福利政策待遇。而辛苦一生的父亲,却以随军服务证丢失为由,拒绝登记、拒绝说明情况、拒绝争取待遇福利,并说“生活这么好,还要什么待遇。”
  那张证被藏了起来,安长福带着村民吃了公社“大锅饭”、再走改革开放路,在黄土地上辛勤劳作,带领全村人都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有学上的好日子。
  1999年4月,安长福因操劳过度、医治不及,离开了人世。从此,那张随军服务证就成了王金叶一个人的秘密了。
  “没想到,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直到现在,安桂珍才知道,随军服务证一直由母亲偷偷保存着,“这个秘密,母亲隐藏了75年。”
  秋日暖阳下,王金叶的3间房屋愈发干净整洁;院墙下栽种着辣椒、西红柿,茂盛的核桃树上,几只小鸟飞来飞去、叽叽喳喳;不远处的果园里,散发出独特的苹果清香,沁人心脾。
  “现在不打仗了,也不用当长工了,生活都好了。”安桂珍拉着母亲的手说。
  “好着哩!你爸在的时候,没有想到生活能变这么好。”王金叶回道。
  “你身体不舒服的话要说了,我们送你到医院,不要怕花钱。”安军锁放心不下。
  “不花钱,政府给我发养老金,住院还给报销了……”老人脸上满是笑容。
  “就是的,现在党的好政策可多了,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了,咱村现在都种苹果、住楼房、买汽车,吃得好、穿得好。”安军锁回应道。
  “以后,你们要把这个证保存好,不能丢了。”王金叶对儿子和女儿说,“你爸在世时,咱们不靠它享福利;现在国家发展好了,咱们也不需要它了,就当留个念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