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泉县桥镇乡,提起樊九平,几乎是家喻户晓。这位土生土长的桥镇村人,不仅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更是一位深受群众信赖的人民调解员。多年来,他凭借着“一碗水能端平”的公道和智慧,化解了无数矛盾纠纷,为乡村和谐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处理矛盾纠纷看似简单,但要让双方都能接受,是很复杂的事,调解员不仅要动脑筋,还要有一颗公道的心,要让双方心服口服,只有这样矛盾才能化解。”樊九平感慨地说,“闹别扭的人,就是想求一个‘公道’。”
说书人成了调解员
樊九平的调解之路,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那时,他刚从学校毕业回到家乡,拜在陕北说书大师张俊功的门下学习说书。在说书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大量以教育世人为主、善恶分明的故事,逐渐领悟到了许多处世的道理。这些经历,为他日后走上调解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凭借着对乡土的深厚感情和对群众的热心服务,樊九平在村里逐渐树立起了威信。2008年,他担任了桥镇村主任和调委会主任,开始了他的调解生涯。在他的带领下,桥镇村的调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种矛盾纠纷得到了及时有效地化解。
“全凭九平从中调解了,要不然没有新房,我们家哪能娶个这么好的儿媳妇呢。”10月9日,桥镇村村民魏延丽抱着两岁的孙子笑着说。时间回到2019年4月,桥镇村村民张某娶儿媳妇,要给儿子盖新房,但邻居杨某认为影响了自家的光照及停车的问题,双方天天吵架,各说各有理。
樊九平经过调查走访,发现问题的症结不在“影响不影响”,而是双方当事人因平时的琐事产生了积怨,如今杨某抓住宅基地的问题想“出一口气”。找到问题的根源后,樊九平以说书人的口才和耐心,通过讲“六尺巷”的故事,讲明事理,终于解开了当事人的心结,两家人握手言和,共同维护了新划定的地界。这件事也很快成为十里八乡津津乐道的佳话。
正是凭着“一碗水端平”的智慧,樊九平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樊公道”,当地人常说“有难事,找九平”。
有的纠纷一次两次调解不了,樊九平就扔下自己手里的活,直奔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多次组织调解,使得老婆经常埋怨他“谁家的事都比自家的事重要”。樊九平听后,只是笑笑。能够及时将一些小纠纷、小隐患、小问题、小误解化解在萌芽状态,减少了社会矛盾,降低了社会风险,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他认为特别“值”。
“樊公道”心里永远是群众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樊九平不断探索创新调解方法。他总结出了“劝、说、和、情、理、法”六字工作法,以及包括政策引导、换位思考、理性教育等在内的“调解十法”。这些方法既实用又有效,深受群众的欢迎和认可。
2014年,桥镇乡党委在桥镇村成立了“樊九平调解室”,为樊九平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他带领着调解室的团队成员,不仅在村里开展调解工作,还走出村子,到周边的乡镇去化解矛盾纠纷。他们的足迹遍布了甘泉县的每一个角落。
在樊九平的带动下,甘泉县涌现出了一大批“樊九平式”优秀调解员,他们活跃在基层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公正与和谐。这些深受群众信赖的调解员,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桥镇村距离甘泉县城50多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453户1520人,以川道山地为主。“不仅要解决村民的纠纷,还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调解之外,樊九平也始终操心着村民的“钱袋子”,想方设法带领大家一起增收致富,让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他深知,要想让乡村真正振兴起来,不仅要解决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更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经过调研和咨询专家,樊九平带领桥镇村确定了一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生态绿色发展之路,形成了东边养羊、南部养蜂、西边种植蔬菜、北部种植苹果的产业布局。结合实际和群众意愿,他与村“两委”商定,通过资金入股、羊入股、饲草入股、土地入股等方式建成湖羊养殖场,还发展起了日光温室大棚。
在樊九平的带领下,桥镇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如今的桥镇村,已经成为一个生态宜居、和谐稳定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