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延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宝塔区人民政府、延安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追寻红色足迹 共享非遗大集”2024年西北地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枣园1938广场启动。此次“非遗大集”展陈活动,汇聚了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5个省区13个市(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展现了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非遗魅力,让更多市民游客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记者专访了来延参加“非遗大集”展陈活动的6位非遗传承人,听他们讲述自己的非遗传承故事。
黑青稞酒酿造传承人尕玛旦: 让古老技艺为现代生活增色添彩
有着“高原小江南”之称的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海拔超过3600米,黑青稞酒以古法酿酒工艺为基准,创下了“驮酒千里一路香、开坛十里游人醉”的佳话。醇香馥郁的青稞酒融合着班玛独特风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骨酒香,每一滴黑青稞酒都浓缩着高原独特酿酒技艺。
尕玛旦,就是班玛黑青稞酒酿造技艺传承人,也是州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作为第五代酿酒传承人,他想把传统技艺和现代制酒工艺结合,让更多人认识黑青稞酒。
“在深入了解和体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深感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独特的文化遗产使我们得以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与智慧,从而为现代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尕玛旦说。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文化多样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活力。”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尕玛旦认真地说。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用心去理解,我们就能从中获得深深的启示,让我们一起为保护和传承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努力。”尕玛旦说。
姜枣八珍茶传承人王倩: 守正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工效
“常喝姜枣八珍茶,可以祛湿散寒,提高免疫力……”10月22日,在当日举办的西北地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非遗大集上,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项目传承人王倩,一边向市民游客介绍茶的制作工艺,一边热情地将冲好的八珍茶递过来让大家品尝。
王倩是姜枣八珍茶的第四代传承人,该技艺流传已过百年,秘方配置沿用至今,有补气补血、消积食、养脾胃、提高免疫力等多重功效,深受人们喜爱。多年来,王倩在继承祖辈手艺与现代厨艺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产品的工艺和疗效。
姜枣八珍茶是由八味食材熬制而成,这八味食材药食同源,有苦杏仁、核桃仁、红糖、枸杞等。红糖在锅里熬化后加入由红枣、葡萄干等打磨成的果泥,顺同一方向匀速搅拌,半小时后加入研磨成粉的干姜、苦杏仁等,慢火熬制三到四小时,再搅动10分钟后就制作完成了。
在展台前,王倩将冲好的茶水摆好,不断向市民游客介绍,许多游客品尝后纷纷购买。王倩表示,为了这次非遗大集活动,他们早早就开始准备,一方面希望把姜枣八珍茶推介给更多的人,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与其他非遗传承人互相交流学习。她说,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这次延安之行,她打算在非遗大集活动结束后,前往延安的各大红色景点,去了解革命先辈的奋斗故事,学习感悟红色文化。
马勺脸谱传承人马龙: 秉持工匠精神,老手艺也能焕发新活力
“来到延安参加汇展,对我们马勺脸谱项目有着特殊的意义。延安,这片充满红色记忆和革命精神的土地,它所蕴含的坚韧、奋斗的文化内涵与我们非遗文创所秉持的工匠精神是吻合的。”采访中,甘肃省陇南市徽县马勺脸谱制作技艺传承人马龙告诉记者。
马勺脸谱,因将人物形象彩绘于马勺之上而得名。马勺采用树材制作,彩绘简繁皆宜,人们将其悬挂于厅堂居室,表达的是祈福纳祥、招财进宝的美好愿望,因而深得人们喜爱和崇尚。
马龙介绍说,马勺脸谱制作技艺传承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七代了。他们家一直通过口耳手相传的方式传承着这门技艺。在七代人的不懈努力下,马勺脸谱制作技艺于2017年被列入甘肃省省级非物质保护名录。他所创作的作品除了马勺脸谱之外,还有梭子脸谱、瓦当脸谱、铁锅脸谱及红色题材脸谱等。
“能够参加这次非遗展览活动,将不同地域的文化分享给大众,我非常高兴。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有它自己的特色。我相信,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培训、授徒等方式,能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让这些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庆阳香包绣制传承人左焕茸: 让非遗项目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庆阳香包绣制技艺是甘肃省庆阳市的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庆阳香包的制作工艺精细复杂,颇具艺术性和观赏性。香包内部通常填充有艾草、薰衣草等天然香料,散发出清新淡雅的气息。庆阳香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起初是作为驱邪避灾、祈福保平安的护身符使用。现在,香包已成为日常生活的装饰品和馈赠佳礼,尤其在端午节期间,佩戴香包成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踏足延安这片曾孕育无数英雄豪杰的土地,庆阳香包绣制传承人左焕茸心中涌起的是对历史深深的敬仰与感慨:“在延安举行非遗大集,不仅是一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盛会,更是红色文化和民族智慧的完美融合。当我穿梭于各个展位之间,亲眼看到剪纸、安塞腰鼓等传统艺术的精湛表演,耳边回荡着激昂的陕北民歌,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左焕茸表示,参加“追寻红色足迹 共享非遗大集”活动意义非凡,这不仅是一次对红色历史的缅怀,一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探索,更是一次灵魂深处的觉醒。“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流淌着千年血液的非遗项目必将生生不息,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左焕茸坚定地说。
陕北烙画传承人李军明: 原汁原味展现陕北黄土风情
在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现场,陕北烙画展台格外引人注目。延安市非遗烙画代表性传承人李军明正用电烙笔聚精会神地作画,围观的市民游客驻足观看的同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陕北烙画,即在木板、树皮和葫芦等木质材料上烙绘图案,画面会自然产生“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陕北烙画以其粗犷、朴素、浑厚的艺术特征,深受人们喜爱。2017年,陕北烙画列入延安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在展台看到,展出的烙画有《宝塔山》《陕北窑洞》《陕北老农》《安塞腰鼓》等多种题材,画作形象生动、引人入胜,从多角度充分展现了陕北元素和陕北文化。
据李军明介绍,他十多岁的时候就因热爱美术开始学习陕北烙画。经过多年深入钻研并大胆创新,他采用宣纸和丝绢等材质烙画,进一步丰富和拓宽烙画的发展道路。李军明认为,与油画等其他绘画作品相比,陕北烙画独具特色,可以更加原汁原味地展现陕北黄土风情。
李军明表示,今后将创作更多关于红色文化、黄土风情、信天游、陕北窑洞等内容的大型系列画作,有机会还会开办烙画展览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陕北烙画,进一步宣传弘扬陕北文化、红色文化。
固原砖雕传承人魏亚龙: 取长补短,更好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固原(魏氏)砖雕艺术自晚清光绪年间由砖雕匠人魏孝祖创立,发展至今已有120余年历史,雕工精湛、古朴大方,融装饰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现被广泛运用于楼房、寺庙等建筑中,于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保护名录。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砖雕项目省级非遗传承人魏亚龙表示,来延安参加这次非遗展览活动,一方面希望能够将魏氏砖雕这一传统技艺更好地展示给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独特之处。很多人可能只是在古建筑上看到过砖雕,但并不清楚它背后复杂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这次展览,可以近距离地向观众展示砖雕作品的细节,解答他们关于砖雕的疑问,让大家真正领略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这个平台,与其他的非遗项目进行交流和学习。“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机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宁夏固原砖雕,喜爱魏氏砖雕,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传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魏亚龙告诉记者。
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和传承之路,魏亚龙表示,通过此次参展,各种非遗项目传承人可以相互汲取经验,共同探索在现代社会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本版稿件由记者 李欢 刘婧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