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6日
让非遗“活”起来“活”得更好
李瑞
  延安非遗最近有点“火”。先是高亢激昂的延安红鼓走进西安校园,再有雄壮豪迈的安塞腰鼓震撼亮相中国民间艺术节,近日在“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2024年西北地区非遗宣传展示等多项大型活动上,安塞腰鼓、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等悉数登场,充分展现了延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非遗魅力。“活”起来的非遗,为延安汇聚了更多的人气和流量。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传承模式,全面提升延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传承和利用,不仅将陕北说书、腰鼓、剪纸等推向更广阔的舞台,一些不为人熟知的本土非遗项目也在逐步进入大众视野。笔者认为,延安非遗要持续“发热”,须在“活”字上做好文章,才能让传承不辍、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要让非遗“活”得好,须在“土”味上做好传承。延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涵盖多种艺术形式,从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到精妙绝伦的毛麻绣,从做工精致的黄陵面花,再到栩栩如生的安塞剪纸,南北有派,县区有别,每一种非遗项目都记录和诠释着当地传承人的坚守和热爱。我们要坚守“土”特色,尤其注重非遗技艺的传承。相关部门要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倾斜和支持力度,利用师徒结对、传帮带面授等方式,为传承人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培养更多人对非遗的浓厚兴趣,吸引有热情、有潜力的青少年和年轻群体加入非遗传承队伍中来,让制作技艺代代相传,确保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要让非遗“活”得好,须在“潮”字上做创新。非遗的生命力在于发展创新。进入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上,正逐渐进化为助力创新和发展的手段与动力,让非遗“带流量”,是传承和发展的有效路径。我们可以抓住重大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契机,利用VR、云直播等新科技、新手段,让非遗项目登上热搜,打造成为“网红IP”。同时,积极探索“非遗+旅游”等新模式,有效激活各类非遗资源,使其融入新时代,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