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白雪
开栏语
他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躬身扎根这片热土。面对新的单位,新的岗位,坚持挂职就是任职,争做干事的主角,从“零基础”到行家里手,从“只管一条线”到“要管一大片”,个人在解锁新能力、收获新成长的同时,也与延安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并为延安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即日起,本报开设“跨越山水的奔赴——来延挂职的年轻人”,展示年轻干部在延安挂职期间的工作风采和成长历程,以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基层工作。
“张镇长,你今天来调解我们的事说不成。一来你是下来挂职的,‘镀金’完就走了;二来你对我们的情况不了解,我们的事你就别管了。”近日,吴起县铁边城镇石台子村村民冯贵兴如是对副镇长张昆说。
当天一大早,石台子村村部会议室里,几位村民就因为承包地租赁问题吵闹不停,争执不已,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来村委会找干部说理,了解到情况的张昆急匆匆赶到这里,却发现村民对他这位新来的干部并不买账。
“今年我租了你们村冯贵兴的地,准备种植小杂粮,按照县里的要求,这段时间正是翻地的时候,我找了农机手翻完地,刘树旺找到我说这块地春季村上已经翻过了,同一块地翻了两次。这地还涉及今年小杂粮补贴,你说这个事怎么解决?”新寨村村民冯世旺说。
了解情况后,张昆和包村干部、村支书、大队队长坐在一起商议对策。很快,他便找准双方矛盾根源在于信息没有沟通好,经过4个小时“唇枪舌剑”的调解后,双方和和气气地坐在一起吃了一顿饭。
“张镇长说话我们爱听,有时候也不是钱的问题,我们就是争口气。现在大家当面锣对面鼓坐在一起说,又不是啥大问题,说开了就解决了,我们也就舒心了。”冯世旺笑着说。
张昆是省委组织部今年3月份选派到铁边城镇的挂职干部,负责联系石台子村。在此之前,硕士毕业后的他一直在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工作,从未有过基层乡镇工作生活经历。
初来乍到,张昆对乡镇生活并不适应,也不知道工作从何入手,为了给自己吃一颗“定心丸”,他给自己定下三条“规矩”。
“一是来到乡镇,就要扎根乡镇,充分了解乡镇工作,把‘挂职’当‘任职’,多给老百姓办实事;二是要深入老百姓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难事,把‘锻炼’当‘磨炼’;三是要增强自身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老百姓的‘碎事’当‘大事’,为老百姓做好事。”张昆说。
有了这三条“规矩”,张昆的工作热情逐渐被点燃,苹果园养护,规模牛场、户型牛场、高标准农田建设,出土见苗、复垦复种撂荒地……到处都有他工作的身影,在同事们的眼中,他总是那个闲不下来的年轻人。
7个多月来,白天,张昆带着村干部走村入户,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核实收入、了解问题困难;晚上,他和村干部一起开研判会、录数据、完善资料。一次又一次的走访,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地调研,对村里的情况越了解,他的心就越紧紧地系挂在这个村子上。
翻开张昆的挂职日志,上面的笔记密密麻麻。从村情到村里的各项工作怎么干,一页页的笔记里,不仅记载着他对工作的想法,还有他对村民生活的关照,思路清,措施细。张昆说,实践得真知,跑得越勤,才能干得越好。
张昆的努力,村民们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
“我住的窑洞年份长了,一下雨,房前、屋后还有屋里四处漏水。今年雨水多,每次下雨的时候,张镇长和村干部都打电话关心我,生怕我们家窑塌了,叫我到村部去住,等雨停了再回家。”村民徐秀宏说。
徐秀宏住的破烂窑洞,让张昆心里不是滋味儿。为了解决徐秀宏家的危窑问题,他专门召集了村干部开会研究。
了解到徐秀宏家宅基地审批的问题出在缺少空间地理规划,张昆着急地把情况上报到镇里,这个问题终于得以解决,明年徐秀宏就能搬到新家居住。
“张镇长,我儿子患了白癜风,这几年看病治疗的费用越来越高了,现在每两周就得去西安打针。我和掌柜的现在年龄越来越大,只能靠打点临工挣点钱维持家用。要不是实在没办法,我也不会麻烦你。”村民张志梅对张昆说。
通过入户走访,张昆仔细地了解了张志梅的生活情况,发现她所述情况属实,看着这个困难的家庭,他的心紧紧揪在一起。经过协调,最终镇上及时给予了张志梅临时救助,一定程度上帮助她减轻了经济负担。
“张镇长虽然来的时间不长,但是他真正把我们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了。”张志梅感动地说,有了政府关心她,她更要打起精神好好过日子,不管以后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一家人都会咬紧牙关,努力生活,让日子奔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