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只有人才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在饱经苦难的延安土地上,曾经有无数人随着时代大潮起起落落。然而大浪淘沙,大多数籍籍无名者逐渐被历史所遗忘,只有那些弄潮儿青史留名,让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清晰地看到他们的身影,感受他们的奋斗与挣扎、快乐与忧思。为了能把古代延安的历史人物进行系统地呈现,以人见事,让更多人对延安有更深入、更立体的了解,本报即日起陆续刊登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以飨读者。
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苍苍桥山之麓,泱泱沮水之滨,八万株苍松翠柏簇拥,数千年祭祀不绝,延安南部的黄帝陵庙,是举世公认的中华民族圣地与黄帝文化精神的发源地。
黄帝,姓公孙,号轩辕,发祥于姬水河流域,故又以姬为姓。他的部落以造车技术见长,又号轩辕氏。黄帝父族出自陕甘高原的少典氏,母族为姬水(沮水)有蟜氏。古代“蟜”与桥音义相同,因而黄帝驭龙升天与陵寝之地称之为桥山。黄帝部落处于林草丰茂的川塬相间地带,以农牧经济水平较高而居诸部落之首。同出于少典氏的炎帝部落,则地处关中平原,后逐渐向华北平原发展,以原始农业见长。
黄帝成为部落首领之后,以他的聪明才智和敦敏仁厚,部落迅速发展壮大,他们便逐渐迁徙,进入陕北高原。五六千年前,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有着肥沃松软的黄土地、茂密的山林和广阔的河谷草地,农牧渔猎十分方便,加之地势高耸,水患少见,是原始先民理想的生活环境。黄帝部落在原始农业、手工业、畜牧、文字、音律等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是一个文明程度较高、农牧兼营的著名原始部落。所以徐旭生教授在其《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有“在黄帝集团的发展中,陕北是极为重要的地区”的著名论断。他还认为,由于部落族群的日益膨胀,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黄帝部落集团只能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从陕北发展向燕山地区,其迁徙路线大约是顺北洛河南下,至今大荔、朝邑或潼关一带渡河,沿中条山及太行山边境逐渐向东北上”。由于他们的文明程度较高,沿途其他氏族部落陆续加入进来,形成一个更加强大的部落集团,势力扩展到华北平原。当时活动在这里的“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及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一面耐心德政训化,努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一面反复争取炎帝部落集团中的反战部落。经过充分准备后,调集了以猛兽熊罴、貔貅、虎豹等猛兽为氏族标志的精锐部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史称“阪泉之战”。经过三场大规模的战争与耐心规劝争取,终于使炎帝部落集团心悦诚服地归附黄帝,形成了更加强大的炎黄部落集团联盟,共同开创了五千年中华文明。所以,华夏儿女都骄傲地自称为炎黄子孙。黄帝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大部分地区以后,炎黄集团各部落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广泛。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新的创造发明不断出现,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处在和平发展的大好时期。
又过了若干年,原来活动于山东、江苏之间的苗黎九族蚩尤集团,可能是因为水患或灾荒等原因,也陆续迁徙到华北平原一带。蚩尤集团由八十一个氏族部落组成,兵士穿戴金属铸造的头盔、铠甲——“铜头铁额”,拿着锐利的金属兵器,作战十分勇猛。他们首先向邻近的炎帝部落集团发动进攻,所向披靡,炎帝不支,节节败退,急向黄帝求援。“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炎黄部落集团联盟与蚩尤部落集团的这场“涿鹿之战”旷日持久,十分惨烈。但《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仅寥寥数语。倒是为《史记》作注的后世学者和仙道神话、野史外传,把它描绘得有声有色。据说曾动用了风伯雨师、应龙旱魃,进行水战、火战。 经过大小五十余战,最后决战于涿鹿城下。决战中,黄帝发挥了自己部落车战的特长,应用了当时最高科技成果指南车,终于擒杀蚩尤,招服其部众。后来又平息了炎帝后裔榆罔勾结蚩尤残余势力发动的叛乱,最终实现上古时期三大部落集团的大联合。“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取之”,驰骋南北,身经百战,融合大小部落万余,终于平定天下,划为九州,建都邑于涿鹿之野,会盟诸侯于釜山之巅,建立了以地缘关系为基础,以军事力量为支撑的部落联盟权力机构,被拥戴为总理诸部落联盟公共事务之帝。“帝者,谛也。王天下之号也。”战国以后,阴阳五行学说以五色配五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又任用来自不同部落的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贤能之才治理万民,疆域东至渤海之滨,西达甘青河湟,北界大漠之南,南逾江淮、湖楚,初步奠基确立华夏一统的国家雏形。在近年的考古发现中,距今4300余年的神木石峁遗址,疑为黄帝都城之所在。
历史典籍《春秋命历序》说“黄帝一百二十岁”“黄帝传十世,一千五百二十年”。类似后世的一个朝代传承十余代皇帝。黄帝不仅仅是个人名号,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或象征,应包括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统称为黄帝时代。黄帝时代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方面的创造发明,也是一个历时千余年渐进发展的漫长过程。
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集团融合以后,彼此间的藩篱被打破,氏族部落间、区域间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得以广泛交流。黄帝经常巡游天下,不断向各兄弟部落学习,广泛搜集、整理,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发明,是各部落先进文化的集大成者,极大地促进了远古文化的快速发展。此后又经历千余年的持续发展,在制陶、冶炼、建筑、舟车等物质文明和文字、音乐、艺术、占卜、宗教、祭祀、婚丧仪礼典、章制度等精神文明方面,集远古时期创造发明之大成,这些成果也被数以千计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所证实。黄帝及其开创的黄帝时代,谱写了中华文明第一篇章。黄帝其人也被尊为“人文初祖”,受到华夏儿女的万世景仰。
三秦大地“人文初祖”黄帝的祭祀活动,最迟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灵公在位期间(前424—前415),“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司马迁也说“黄帝崩,葬桥山”。元封元年(前110)冬,汉武帝率十八万大军巡边,也曾“祭黄帝冢桥山”,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官方祭祖活动。后世之人发登高怀古之幽情,修筑的汉武仙台,至今犹存。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四月,时任鄺坊节度使臧希让上奏朝廷,修葺增建黄帝陵庙:“鄜坊节度使臧希让上言:坊州轩辕黄帝陵阙,请置庙,四时飨祭,列于祀典。诏从之。”(《唐会要》卷二十二)得到朝廷批准以后,臧希让主持,历时两年,把圮废的轩辕陵修葺一新,又在桥山西麓修轩辕庙,作为祭祀黄帝的固定场所,奠定了坊州黄帝祭祀圣地的正统地位。宋太祖开宝初年,黄帝庙移置桥山东麓,以迄明清时期祭祀不绝。
新中国成立后,将祭祀“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重新列入国家祭典,并对黄帝陵庙进行多次修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与倡导下,海内外华夏儿女踊跃乐捐,斥资数亿元,历时十年,对黄帝陵庙进行大规模整修保护,使黄帝陵面貌焕然一新,气势恢宏。每年清明时节,国家领导人、港澳台湾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及全国各地民众数万民众,举行隆重庄严的大型祭祀活动,充分彰显了华夏儿女共谋祖国统一、传承黄帝功德、振兴中华文明的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