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坐在轮椅上的马盈和,双手颤颤地打着拍子,用尽全身力气,跟着电视节目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虽是鲐背之年,但说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马盈和原本黯淡无光的眼神变得清澈明亮,记忆中的往事也慢慢清晰起来。
1930年,当时的中国正动荡不安,军阀混战,天灾不断,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由于缺医少药,在铜川市宜君县垚生镇东车村出生不久的马盈和还没学会认亲,自己的父亲、大哥、大姐等五位至亲就因病相继离世,只留下母亲一人撑起风雨飘摇的家。
“我童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眼睁睁看着老百姓被肆意践踏、剥削,人民连最起码的生存权利都没有。”马盈和伤心地说。
1936年,中共红宜县委正式成立,唤醒了宜君人民的革命意识,激起了宜君人民的革命热情。此后,宜君人民开始为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展开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那时,国民党人来了不是要抄家就是要抓壮丁,我们兄弟在1943年至1944年之间被抓了6次壮丁。”马盈和说,“虽然我不知道共产党人具体干什么工作,但知道他们在和国民党作斗争,要保护咱老百姓,所以我也一直想加入组织。”
1944年7月,经中共红宜县委地下组织(以下简称组织)相关成员介绍,马盈和参与到了组织的工作当中,主要负责在成员之间传递秘密信息。同年12月,在国民党驻耀县和淳化县部队司令专员梁干桥策划成立警备营,包围边区对付革命队伍之际,受组织安排,马盈和为发生在铜川金锁关一座桥上的革命暴动传递关键联络信件,参加民变。
“当时组织的人问我‘怕不怕’,我说‘你们都不怕,我怕什么’?”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马盈和回答得铿锵有力。
虽然当时民变被国民党政府镇压,但是马盈和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解放受苦受难的老百姓。
“当时参加民变的人后来都改编成了游击队,我就继续潜伏在敌人的阵营中,给游击队传送情报。一直到1948年3月宜君解放,东区游击队改编为宜君县大队第二连,我被留在宜君县五里镇东区,成了一名战士,其间还参加了一次规模不小的战斗。”马盈和说道。
1948年秋,马盈和所在的连队遭遇了敌军的攻击,在面对敌方上百人的不利局面时,仅有40人的宜君县大队一连和二连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将一场遭遇战硬是打成了歼灭战。
“大家没有一个人害怕死亡。尤其是我们连长,一个人守着一座山,对付敌军几十人。打到最后我们连20人只活了八九个人,但是我们不亏,敌军死了100多人。”面对生死存亡的战斗,马盈和讲得泰然自若,脸上露出骄傲的神情。
经过这场战斗的洗礼,马盈和也从英勇少年郎蜕变成了真正的革命战士。
1948年11月,宜君县大队第二连被改编为宜君县警卫连,保卫宜君县新生的红色政权。“在警卫连,我第一次领到一身单军装,是灰色的那种,全连的人穿上这身军装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威风凛凛。当时我们连好些人,包括我,当晚都是穿着军装睡,舍不得脱下来。”马盈和激动地说。
1949年2月13日,经警卫连指导员赵清俊、连长宋清林介绍,马盈和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13日转为正式党员。
“我从加入地下组织到成为一名正式中共党员度过了5年时间,天天盼着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入党的那一天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马盈和自豪地说。
新中国成立后,马盈和的岗位从宜君县警卫连调到了黄陵县店头区公所任公安干事(1956年2月,店头区划归黄陵县,1984年改为店头镇)。在职期间,他和同事一起破获多起重大案件,用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护万家灯火,守一方平安。干净的旧军装留存着他战斗的痕迹,胸前的党徽镌刻着他的信念理想。
“是中国共产党让我看到了革命的星星火种如何发展成为燎原之势,看到了共产党人为了革命信仰如何舍身忘死,为了老百姓生活好如何不懈付出,看到了一个贫瘠落后的旧中国怎样变成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中国。”马盈和指着悬挂在窗前的五星红旗说。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90多岁的老人,动情地跟着电视节目哼唱着《我和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