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02日
北朝·三任东夏州刺史的长孙俭
  长孙俭,字庆明,北魏代郡高柳县(今山西省阳高)人,鲜卑族,其先祖出自北魏皇室拓跋氏支系,五世祖拓跋嵩,为北魏太尉,封北平王,其父为太常卿长孙戫。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拓跋氏为长孙氏,太和十五年(491),长孙俭出生于河南洛阳,年少时品行端正,操守高洁,身材高大魁梧,处事严谨自重。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关陇地区(今关中西部、甘肃陇东一带)发生了各族人民反抗北魏王朝统治的大起义。北魏孝昌初(525),十八岁的长孙俭出任员外散骑侍郎,开始他的军旅生涯。孝昌中(525—527)代理东夏州(今宝塔区甘谷驿镇)城防大都督期间,随军阀尔朱天光讨平宿勤、明达部叛乱建立军功,得到宇文泰器重,升为东夏州刺史,领偏城、定阳(今宝塔区临镇至宜川东北部)、朔方(今靖边统万城)、上郡(今绥德龙泉故城)四郡,广武(今甘谷驿镇)、沃野(侨置于东夏州)、安民(今延水关古城)、临真(今宝塔区临镇)、临戎(今内蒙古磴口县境内)、魏平、大斌、城平(三地在今子长县、子洲县境内)、朔方、因城(今甘泉下寺湾敷政故城)、石城(今甘泉石门城)等11个县,约辖今甘泉洛河川、延安以北各县及榆林的清涧、绥德和靖边、定边部分地区,为政三年,甚
  得人和。
  北魏末年,关陇地区与全国一样,局面非常混乱。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初,关西大行台贺拔岳被部将侯莫陈悦刺死。宇文泰时为武卫大将军、西夏州(今靖边统万城)刺史,他以长孙俭为军府录事参军,凡事都与长孙俭商议。他以替贺拔岳报仇为号召,统领贺拔岳的部队,攻杀了侯莫陈悦,很快控制了关陇地区。长孙俭被宇文泰任命为秦州(今天水地区)长史、防城大都督,封信都县伯。此时北魏王朝在各民族大起义的打击和专横跋扈的权臣操控下,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中央政权摇摇欲坠。普泰元年(531),出自世家大族渤海郡(治于今河北沧州,辖天津、德州、山东滨州部分地区)高氏集团的高欢攻占洛阳,控制了北魏朝政,次年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永熙三年(534),高欢所立的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被迫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同年,高欢立年仅十一岁的元善见当了皇帝,即孝静帝,并迁都于邺城(今河南安阳),占有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为东魏。大统元年(535),宇文泰毒死投奔他的孝武帝,拥立元宝炬为帝,即文昭帝,国号“大魏”。与高欢所掌控的东魏、南朝后梁对立,占有黄河上游关陇地区,建都长安(今西安汉长安故城),史称西魏。至此,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两个割据政权。
  西魏建立之初,周边局势动荡。大统二年春三月,东魏袭陷西魏的夏州,此时东魏派张琼与许和守卫夏州。长孙俭仅带领十余骑奔赴渭州(今甘肃陇西东南),迅速接管军政事务,社会秩序逐渐恢复,胡汉羌戎各族心悦诚服。为了解决西边后顾之忧,长孙俭对许和陈说利害,晓之以信义,许和乃举州归顺西魏。此后,宇文泰任长孙俭为夏州刺史,总统三夏州诸军事,成为陕北地区最高军政长官,这也是他第二次担任夏州刺史。
  此时,荆襄一带刚刚归属西魏,人心不稳,宇文泰认为长孙俭有智有谋,遂委派他为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都督荆楚等十二州军事。北周明帝元年(557)长孙俭被召回京城,任大行台尚书,兼相府司马。后又升任尚书左仆射,加侍中。
  西魏恭帝三年(556)十一月,宇文泰侄子、晋公宇文护迫使西魏末帝禅位于宇文泰第三子宇文觉,建立北周,是为孝闵帝。宇文护受封为大司马,晋爵晋国公,他自恃托孤之臣,把持朝政,大将赵贵等人对他的专横跋扈非常不满,遂欲图之。长孙俭长子参与此事,后事败被杀,但宇文护对长孙俭却信任不减,仍任用他为小冢宰(相当于后世尚书省某部佐官侍郎)。保定四年(564),长孙俭拜上柱国。天和初(566),又任陕州总管、陕州刺史、都督七州军事。北周天和四年(569)二月,长孙俭第三次任夏州总管,不久卒于任上。
  长孙俭历北魏、西魏、北周三朝,三度出任夏州军政要职,不仅鼓励民众勤于农桑,还在农闲时组织他们练习武艺,保家卫国,边境之地兵强民富,社会安定,民风淳厚,经济繁荣。他一生甘于清贫,孜孜不倦。周武帝感念他为政清廉,持身俭约,“尚书既志安贫素,可改名俭,以彰雅操”。于是,他便由长孙庆名改为长孙俭。皇帝见其家狭小破旧,曾赐住宅一处。临终时,他立下遗嘱,令子孙将此宅第奉还官府。他还叮嘱子孙要节俭薄葬,“敛以时服,素车载柩,不设仪仗”,亲友所赠,一无所受。周武帝诏令赠其本官,加凉瓜等十州诸军事、凉州刺史,追封郑国公。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