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06日
想方设法用活红色基因库
新华社记者 张格
  一年多来,200余批次、30余万名学生陆续走进红色热土湖南韶山,开启“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之旅,在行走中重温历史,感悟革命精神伟力。这个项目通过创新模式用活红色基因库,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激昂少年之志,为红色研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具有参考意义的样本。
  红色研学是红色教育的重要形式,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途径。“我的韶山行”为何能“活”起来、“火”起来,背后原因值得研究探讨。
  红色研学的关键在于让红色资源可亲可近、可感可知。“我的韶山行”将红色地标打造为红色课堂,让一批具有代表性和感召力的文物、故事成为教材,以情景式、沉浸式、互动式等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带领大家近距离感悟历史,获得师生与家长认可。这也证明,让红色资源更接地气,才能引发共情、引人共鸣。
  红色研学的基础在于教学内容不断创新。要推动红色研学活动取得更大实效,就应改变游玩式、照本宣科式教学,在教学体系设置上走心走新。“我的韶山行”让学生成为研学全流程、各环节的主角,从开班仪式到结业典礼,从实地参观到情景教学,从思政大课到主题班会,都给予学生充分参与感,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红色研学的着力点在于增强红色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红色研学的目的是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要把思想“装”进脑袋中,尤其要注意方式方法。“我的韶山行”整合多项教育资源,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打造差别化精品课程,所有授课老师开展再培训,针对青少年特点重新确定讲解重点和讲解方式。将永恒的红色故事通过不同的“话筒”讲出去,因人施教、精准传播,效果才会落在“实”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