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记者 郝颖 通讯员 高亚蓉
11月3日,在延安市宝塔区凤凰山街道文化沟新修建的广场上,居民自发组成的秧歌队正在表演。打花伞、舞彩扇,大家欢歌笑语、舞姿翩跹,小山沟中热闹非凡。
沿着宽敞的道路,记者行至半山腰,在一块石碑上看到“陕甘宁边区民族学院旧址”几个大字。走进旧址,一排古朴的窑洞和平整的操场映入眼帘。
宿舍当教室、土炕做板凳。时间回到1941年,中国的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在这里开启。
宝塔区文物保护中心文物科负责人高小斌介绍:“陕甘宁边区民族学院旧址现有5院24孔窑洞,是目前文化沟关于延安时期机关单位修复最完整的旧址。”
“文化沟”这个名字从何而来?
“这里曾经是革命文化的沃土。”高小斌说,文化沟原先叫大砭沟。延安时期,这里驻扎了延安电影团、青年艺术剧院等53家机关单位,各类文娱活动、场所迅速兴起,还留下了《延安颂》等经典作品。
一时间,文化沟成为革命圣地中的文化艺术圣地。渐渐地,当地群众便将大砭沟叫作“文化沟”。
曾经,文化沟吸引了成千上万名热血青年奔赴延安;如今,这里见证着革命老区的发展变迁。
宝塔区是延安市的中心城区,山体沟道分布广、数量多。“以前,我们这小山沟里路不好,下雨天车进不来,群众出行困难。”居民孙起顺说。
2022年起,延安市将中心城市山体沟道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确定为重大民生工程,规划实施32条山体沟道的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文化沟便在治理范围内。
“我们努力让这里的居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宝塔区凤凰山街道办事处办公室主任周小俊说,今年以来,文化沟新建公厕4座,增设加压站1个,新建休闲广场8个,受益居民达1.5万人。
“这山沟沟里的变化太大了。”望着门前的道路,74岁的居民盛爱芳说,“以前路不好走,家家户户都要修水窖。现在路面拓宽了,自来水和污水管道也有了,直饮水到了家门口,比以前方便多了。”
近年来,文化沟的沟道治理成效显著,文艺活动也更丰富。
扭秧歌、听说书、看大戏、跳广场舞……在如今的文化沟,人们能见到陕北特有的文化元素,看到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家门口的环境越来越好,大家的生活也更有盼头了。”孙起顺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