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20日
大棚映红好光景
通讯员 郝丽萍
    ● 高文军在打掐秧苗

  接连两天的小雨,清润了大地。行走在安塞区招安镇白坪村高坪组的大棚基地,踩着被雨水冲洗干净的红色砖铺道路,清新的空气灌入鼻中,一股舒爽游走全身。进入大棚中,目之所及皆是翠绿,一片生机,与这初冬的节气截然不同。
  高文军和妻子正在一片翠绿中打掐枝叶,像穿行在绿海中的蝴蝶。今年53岁的高文军种植了2个五代温室大棚,主要种植西红柿,倒茬的时候加一茬黄瓜。
  “2022年村上建大棚 ,我听到消息后果断回家,和婆姨租种了2个大棚。两个人管理大棚不太忙,收入还比之前好,我对种大棚很有信心。”高文军一边干活一边笑着说道。
  前几年,高文军和村上其他的年轻人一样,背起行囊、离开家乡,去外地谋取生活。他干过苦力,也租过铺位、当小老板做过生意,试过各种活计,光景仍然没有明显起色。
  在外拼搏的日子,不能照看父母,不能照料孩子,年龄渐长身体渐垮,高文军有些茫然。
  此时,产业薄弱、村集体经济为零的白坪村在村支部的带领下,正在进行着一场破壳而出的改革。结合村情实际,制定产业发展方向,征求村民意愿,建立大棚示范基地,让农民有产业有收入、能致富,走一条让村集体经济不再为零的富裕道路。
  在外的高文军听说村上的举措后,又和村上其他年轻人一样,收拾行囊回家创业。
  “2022年开始建大棚,同年腊月建好使用,村民们根据自愿租赁大棚,按照每米100元,租赁1个大棚大概1万元左右。”白坪村党支部书记白林说。
  “我的2个大棚都是113米的五代大棚,灌溉、放风、设温,只需要在手机上操作就行,非常节省时间和人力,这也是种大棚轻松的原因。”高文军说,“科学种植、智能化种植带来的便利,让我们真心感受到政府是拿真金白银在产业上扶持农民、帮助农民。”
  充满信心的高文军和妻子在栽种上西红柿的那一刻,好像又开启了新的职业赛道,每天在棚里观察西红柿的生长情况,拔草施肥。眼见着果实越来越大,由青变红,最后变成一张张红钞票装入兜中,映红了他们黝黑的笑脸。
  “上一茬西红柿2个棚卖了8万多元,这一茬预计年底正好上市,又能卖个好价钱。”说话的时候,高文军笑容满面,“租赁一个大棚11300元,政府严把关农资品质、村干部天天检查种植情况、蔬菜技术人员隔三岔五来指导培训、厂家也派专业人员教我们种植,那多人一起帮我们管理大棚、帮我们过上好光景,就是懒汉都想往前走一走。”
  连座的大棚中间,又建立了小型的拱棚。白林说:“拱棚种植的蔬菜比大田蔬菜成熟早一点,让村民的蔬菜可以抢先上市。建拱棚不仅有效利用了闲置土地,还能让村民多点收入。”
  据了解,白坪村有306户1016人,在村上产业空白的那些年,稍微年轻点的村民都出去打工、做生意,只剩下老弱妇孺。随着蔬菜大棚的建立,有的村民依靠种大棚年入十来万元。随着村集体经济有了收入,村容村貌变样了,基础设施更新了,走出去的村民回来的越来越多了。
  看着一个个大棚连成片,白林说:“我们白坪村的大棚就像是一节节致富的台阶、村民们走向红火好光景的云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