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26日
延安市人大常委会“五上”企业培育情况专题询问问答实录
  2024年11月21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我市“五上”企业培育情况开展专题询问。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住建局、农业局、商务局、文旅局等7个单位负责人到会应询,市国资委、卫健委、行政审批局、教育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社局等20个单位负责人列席会议。共有7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1名基层市人大代表、1名市场主体负责人提出询问,7个应询单位和市经济合作局、税务局2个列席单位负责人回答了询问。现将此次专题询问问答实录整理如下:
  一、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万多武提问:我市《关于全面加强“五上”企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坚持“规模企业抓入库、临界企业抓培育、中小企业促成长”原则,大力实施“五上”企业培育工程。请问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五上”企业培育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在加强市场监管,确保企业有序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针对存在问题下一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市住建局局长李建军回答:“五上”企业对于住建局而言,主要指注册地在延安,正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资质内建筑业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要求,不断加大“五上”企业培育工作力度,稳固“基本盘”、壮大“实力盘”、夯实“长期盘”,以“五上”企业培育带动行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建筑业“五上”企业312家,较2020年净增90家,2024年新增18家,今年前三季度完成产值104.83亿元,同比增长11.2%,预计全年可新增企业25家,完成产值170亿元。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138家,较2020年新增4家,前三季度销售62.56万平方米,预计全年可新增房地产开发企业5家,销售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
  一、“五上”企业培育方面开展的工作
  (一)加强政策扶持,助推企业发展。市政府办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五上”企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新纳入统的有资质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经营法人企业,在库正常经营的,每户企业奖励20万元。市住建局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拟对晋升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一级(甲级)资质和专业承包一级资质的我市建筑业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通过一系列激励政策,为企业发展赋能,推动企业资质升级。
  (二)重点培育助推,支持企业升级。对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全面调研和摸底,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潜力、面临的困难等,建立企业信息库。依据企业的规模、效益、发展前景等因素,筛选出有潜力的企业纳入“五上”企业培育名单,重点跟踪和培育。协调省住建厅、市行政审批局等相关部门,通过在库优质企业名单推送和承诺制相结合等方式,推动建筑企业资质“三升二”,有效支持企业发展壮大。截至9月底,已向县(市、区)和相关单位推送了陕西智拓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延安市宝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5个批次14家潜力企业,同步指导县(市、区)进行重点跟踪和培育。推动延安市佳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174家企业实现了资质三级升二级。
  (三)帮助融资解难,面向企业服务。持续开展走访“五上”活动,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在企业办理资质认证、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提供帮助,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联合市金融监管局向商业银行推送融资“白名单”项目,助推“保交房”工作顺利推进,落实融资资金10.89亿元,到位6.39亿元。特别是通过主动担当、解难解扣,容缺受理了翡翠云锦、锦绣世纪、聚贤雅苑等项目有关手续,打通项目建设资金短缺的死结。
  (四)加强业务培训,指导企业入统。联合统计部门开展统计业务培训,指导县(市、区)加大建筑业产值挖潜力度,督促企业加快入库入统,“一对一”帮助有困难的企业解决入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进工地活动,联合保险公司和培训机构,深入工地现场,利用下工时间开展建筑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培训,增强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和业务能力。举办全市建筑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引导建筑工人学习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二、加强市场监管方面的成效
  (一)健全了监管体系。制定出台了《延安市中心城区房地产市场部门及辖区政府(管委会)联动监管机制》《住建系统内部联动监管机制》和《建筑工程项目网格化管理制度》《商品房项目网格化监管制度》,构建了市政府统一领导,属地政府(管委会)各负其责,住建部门牵头,自然资源、市场监管、城管执法等相关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了建筑企业和开发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加强建筑企业“一体化”信息平台和延安市智慧房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筑企业信用信息实现了全国联网,根据企业的信用状况实施分类监管,对信用良好的企业给予激励政策,对信用不良的企业加强监管和惩戒,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市场环境。
  (二)规范了市场秩序。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严肃查处未批先建、违法分包转包、资质挂靠、违规销售、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今年以来,通过年度“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违法分包转包专项检查、建筑企业资质动态核查等方式,对全市115家企业、15个在建项目进行了执法检查,发现违法违规行为7起,进行了全市通报批评。严厉打击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注册执业资格违规“挂证”现象,对省建设厅推送的470名疑似“挂证”人员进行全面排查,要求“挂证”人员全面整改,对整改不力的企业和人员移交城管执法部门处罚。
  (三)增强了质量安全意识。结合“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三年专项行动”,开展质量安全培训、宣传活动和督导检查,促进了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提升,企业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得到有效加强。利用“网格化”监管手段,全面加强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责任,确保工程项目质量安全。采取质量安全“零容忍”态度,对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项目,立即停工,责令企业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禁止复工,同时依法依规处罚,记不良信用信息。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措施
  我市建筑业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保持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资质等级不高。我市目前还没有特级资质企业,一级资质企业也仅仅只有9家。相较于宝鸡(特级2家、一级22家)、榆林(特级1家、一级49家)、安康(特级1家、一级15家)等兄弟城市,整体资质水平偏低。二是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承揽的建设工程项目要集中在本地的房建市政项目,对内同质化竞争严重,对外扩展业务能力不足。三是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目前,我市建筑行业民营企业占了全市企业总数的95%以上,企业普遍规模小、资质等级低、施工能力弱,完成的产值仅能占到40%左右,“小、散、弱”问题极其突出。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有受制于我市城市规模小、人才稀缺等客观原因,也有企业经营者接受新事物能力弱、市场化竞争意识不强的主观原因。
  下一步,我们将针对存在问题,通过加强政策扶持、推广新型建造技术、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等方式,加快我市“五上”企业培养,推动我市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加强企业培育。进一步完善“五上”企业培育政策,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及时调整政策支持的内容和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才补贴政策,确保企业急需的人才能来延发展。二是加大新型建造技术的应用推广力度。组织企业赴发达地区参观研学,了解市场最新科技成果和创新工艺,推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广泛运用,加快装配式建筑应用和预制企业的发展。三是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定期走访企业,了解发展状况和切实困难,重点解决企业融资贷款难、手续办理难、结账收款难和恶意拖欠企业账款等问题。四是不断改进服务质量。从注重服务方式向注重服务成效转变,从金融服务、人才服务、技术服务等各个层面服务企业所急需。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开发等方式牵线搭桥,促成头部优质房地产企业来延开发,同时推动部分优质建筑企业赴外地承揽工程,学习外地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市场竞争理念。
  二、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陈东阳提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蒿慧杰高度重视遍访“五上”企业,今年针对这项工作先后作出3次批示。请问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怎样落实蒿书记批示的,遍访“五上”企业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
  市发改委主任刘凯回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五上”企业培育入库工作。在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上,市委将“五上”企业培育工程作为2024年十大重点工程之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蒿慧杰先后3次作出批示,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迅速行动,以各种方式调研走访“五上”企业。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无死角、全覆盖开展遍访工作。年初,我委会同各市级相关部门指导各县(市、区)、管委会对全市当时在库的1999户“五上”企业,按照“市县联动分级遍访、条块结合协同遍访,共性问题集中解决、个性问题重点解决”的形式广泛开展遍访“五上”企业活动,给企业送信心、送政策、送服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同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遍访“五上”企业工作的通知》。截至上半年,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和各部门、各县(市、区)、管委会负责同志累计走访调研“五上”企业达到了无死角、全覆盖,协调解决企业有关问题313件(次),遍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加大对“五上”企业的扶持力度。今年以来,我委先后组织多次周“解扣”会和重点项目融资对接会,专题研究“五上”企业发展和培育有关问题和企业融资问题。促成圣地蓝热电公司等“五上”企业融资37.3亿元。9月份,我委联合市工商联针对全市“五上”企业成功举办2024年延安市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第三期、第四期、第五期培训班,受到“五上”企业的广泛好评。
  (三)进一步加大对“五上”企业的政策支持。在梳理遍访“五上”企业存在问题的工作中,发现大部分企业对现行奖补政策有待提高等问题反映突出。按照市政府领导要求,我委与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市、区)、管委会以及部分企业反复沟通座谈,起草形成《关于全面加强“五上”企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于8月底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9月份正式印发实施。
  本次《实施意见》体现五个亮点,一是提高新入库企业奖励标准。新纳入统的规上工业企业,每户企业奖励从15万元提高至30万元;新纳入统的批发和零售企业,奖励从15万元提高至20万元;新纳入统的住宿和餐饮企业,奖励从10万元提高至20万元;新纳入统的有资质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奖励从10万元提高至20万元;新纳入统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收达到2000万元的企业,奖励从15万元提高至30万元,营收达到1000万元的企业,奖励从12万元提高至20万元,营收达到500万元的企业,奖励从10万元提高至15万元。二是增加在库企业的政策优惠。对在库且正常经营的“五上”企业,因企业后续经营发展壮大申请的信用贷款、抵押贷款政府予以贷款贴息。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五上”企业的金融产品,国有担保机构将“五上”企业优先列入“白名单”,给予信贷担保支持。三是缩短奖励资金兑现周期。旧政策中的奖励资金都是以40%、30%、30%的形式分三年兑付,新政策中修改为40%、60%分两年兑付,缩短兑现周期,让企业更早更快得到实惠。四是全面优化审批服务。意见提出,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和金融机构设置“五上”企业绿色通道,安排服务专员专职为“五上”企业提供业务咨询、网上办事指导、业务跟踪、信息反馈等一站式服务,实现特企特办,全程高效为“五上”企业服务。五是全面加强人才招引。人社部门每年至少举办两次“五上”企业人才招聘专场活动,对“五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管理。鼓励“五上”企业高技术人才参与评选“圣地英才”,参与市县科研项目、技术攻关等。
  据了解,该《意见》印发后,全市准“五上”企业入库积极性空前高涨,截至10月底,全市在库“五上”企业累计达到2027户,其中,今年新增233户、净增128户,新增数和净增数全省排名均列第3位。
  三、市人大代表王瑞璇提问:当前,我市正在加快建设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冷气库等关联产业同步取得快速发展,2023年全市农产品储能达到178.8万吨,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请问市农业农村局在推进苹果和其他农产品仓储等相关行业企业摸排、培育和入统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改进?
  市农业局局长张东峰回答:感谢市人大、各位代表长期以来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坚持遍访“五上”企业制度,建立健全“五上”企业摸排培育机制,多措并举鼓励、扶持、引导涉农“五上”企业发展壮大。目前,全市入库涉农“五上”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169家,占全市“五上”企业总数的17.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8家(加工类)、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133家、规模以上服务业18家(苹果仓储类)。围绕企业摸排、培育和入统,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抓细企业摸排。一是按照遍访“五上”企业工作要求,制定摸排工作方案,明确责任领导和包抓科室,组建7个包县指导组,结合农事服务常态化开展摸排工作,做到不漏一户,无死角、全覆盖。二是联合发改、统计等部门,充分利用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资料,将具有一定规模、符合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或合作社列入培育名录库,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临界”涉农企业32家,为下一步精准培育奠定了基础。
  二、抓好精准服务。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四下基层”、周“解难”等有效工作机制,精准对接企业发展需求,用心做好纾难解困服务,切实帮助“五上”企业发展壮大、提档升级。例如,今年7月份,我局了解到安塞区陕西大丰金色农牧有限公司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用水、用地、用电难的问题后,主动靠前服务,积极协调自然资源、行政审批、电力部门解决了用地和用电问题。由于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特殊,用水要求高,我们汇报市政府分管领导,召开“解难”会,得到了市县水务部门、供水企业和沿河湾镇政府的全力支持,争取在政策范围内予以适当减免供水费用,切实推动企业建设。另一方面,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帮助,优先支持企业实施中省农业专项、衔接资金等涉农项目,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例如,今年我们支持企业先后实施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项目3个和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项目223个,通过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和品牌培育等,不断提升企业经营能力。同时,加强政银企对接,出台银行贷款贴息政策,去年撬动各类主体新增涉农银行贷款80.9亿元,今年仅苹果产业就下达贷款贴息资金2500万元。
  三、抓紧企业入统。一方面,我们大力宣传市上出台的鼓励“五上”企业入统激励政策和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银行贷款贴息的利好政策,进一步增强企业入规纳统的动力,广泛调动企业入统积极性。另一方面,我们紧盯32家“临界”涉农企业,建立企业监测运行台账,按月开展调度监测,一对一为企业排忧解难,坚持“成熟一个、入统一个”,不断扩大涉农企业入统“五上企业”规模。今年,新入统涉农“五上企业”6家。
  通过各级共同努力,这些企业已成为我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缩影,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经营体系基础,正在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坚力量。但是,企业“小、散、弱”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我市141家关联企业中仅有18家达到入统条件。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摸排力度,搞好为企服务,坚持梯次培育,凝心聚力推动涉农“五上企业”规模再上新台阶。一是培育成长型企业。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台账,用好用足市级出台的用地保障、贷款贴息等系列惠企政策,加快推动“个转企、小升规”。二是培强“准入库”企业。密切联系发改、工信、经济合作等行业主管部门和县(市、区),把行业优势、专业优势和属地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为32家“临界”企业提供“保姆式”“菜单式”服务,逐步壮大企业自身实力,不断提升涉农“五上”企业入库数量和质量。三是关注“临退”风险企业。落实专人负责,抓好退库风险企业运行监测,建立包抓机制,全力做好临退企业指导帮扶,尽力减小涉农“五上企业”退库现象发生。
  四、市人大代表王瑞璇追问:请问,市农业农村局如何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有哪些具体举措?
  市农业局局长张东峰补充回答:今年,我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监测递补和第13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监测认定工作,遴选洛川王掌柜和延安农投替补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同时,按照动态监测退出机制,撤销了16家监测不合格企业。目前,全市共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78家,其中市级140家、省级34家、国家级4家。
  在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一是壮大企业队伍。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盘活等形式,扩大企业规模,增强经营实力。指导县(市、区)因地制宜开展梯次培育,初步形成国家、省、市、县级龙头企业协同发展格局。二是促进融合发展。一方面,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订单、股份合作等形式,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另一方面,扶持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农户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累计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8个、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2个。三是加强政策扶持。从2020年开始,市级财政每年列支不低于1.5亿元资金支持现代农业产业链建设,优先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新技术研发推广、加工能力提升等,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去年以来,市政府办连续两年出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对贷款达到50万元的龙头企业按年利率3%进行贴息,极大缓解了企业资金需求压力。四是创新经营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涌现出洛川顶端、陕西王掌柜、洛川延刚、富县绿平、甘泉八千里等一批优秀企业品牌。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推介、产销对接等活动,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今年组织龙头企业先后参加了中国水果礼品与品牌大会、第十七届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第31届杨凌农高会等节会展会,近期又筹划在北京召开延安苹果品牌战略升级规划发布会及宣传推介活动。同时,引导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在大中城市建立农产品品牌直营店152个,积极开展“农超对接”,鼓励企业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降低成本、增加收益。通过这些举措,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升级,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持续增收贡献了力量。
  五、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高爱英提问: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强调:“完善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组织经济工作机制,完善优化营商环境机制。”请问市经济合作局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吸引更多企业来延投资?如何把招商引资成果转化为项目成果、经济成果的?
  市经济合作局副局长席建勇回答: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经合系统以深化“三个年”活动为抓手,精心谋划储项目、精准对接抓招引、精细服务促落地,全市经济合作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效。1-10月,全市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456个,其中新签约落地项目224个,签约落地率达100%,省际合作项目实际使用资金222.67亿元,同比增长30.34%,完成省考任务的111%;实际利用外资483.19万美元,同比增长76.99%。在第八届丝博会上全市共签约项目175个,总投资824.75亿元,较去年增长27.16%,其中合同项目125个,占比75.9%,较去年增长25.55%。主要采取了四个方面措施:
  第一,科学谋划招商项目。紧紧围绕全市七大产业集群25条产业链和县域首位产业、主导产业,立足资源禀赋,紧扣延链、补链、强链,深入研究产业链条,加强与产业链牵头部门的对接沟通,先后召开项目谋划座谈会、国企需求对接会,吃透每条产业链有什么、缺什么、要什么,明确招引方向和目标企业,从实、从细谋划项目。今年以来,累计谋划招商项目677个,筛选征集优质项目45个,总投资600.6亿元。
  第二,多方宣传推介项目。坚持把举办和参加各类展会和投促活动作为宣传延安、推介延安的重要机遇,编印了《投资延安重点推介招商项目册》《投资延安要素保障册》,通过展会推介、线上推送全国各地商协会和中介机构进行多平台、多渠道推介,按图索骥、靶向招商。今年先后自主举办各类大型投促活动14次,参加中省组织的重要经贸活动8次,全面展示延安资源禀赋、重点产业和投资机遇。
  第三,不断创新招商方式。一是全面开展驻点招商。成立驻上海、北京、成都、深圳投资促进联络处,积极开展信息收集、联络对接、宣传推介、合作洽谈等工作,开辟了招商引资“新路径”。目前四个联络处已全部成立,并设立临时党支部,统筹区域内外派招商人员、挂职干部以及商协会力量,做到专职、专业、专注招商。二是精准实施依培招商。用足用好中延院、陕延院、市委党校等“家门口”的招商资源,创新开展依培招商,利用国央企和全国各地企业来延参加红色教育培训契机,主动对接洽谈,精准宣传推介。今年以来累计对接企业45批次246家,召开座谈推介会32次,与17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三是有序推进基金招商。坚持把产业基金作为撬动项目落地的重要抓手。组织人员赴合肥、彬州考察学习基金招商先进经验,与市国资委、延安鼎源公司深入交流座谈,广泛动员县区设立产业基金。目前,全市共设立产业基金10支,备案规模40亿元,为撬动项目落地奠定了基础。四是主动开展叩门招商。市县两级组织成立93支招商小分队,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围绕酒店“六小件”、精细化工、果园机械等专题招商,精准对接目标企业,跟踪推进意向项目。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接待来延企业481家,外出考察企业740家,当前正在对接意向项目109个。五是聚力推进科技招商。围绕承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月份以来先后组织有关县区拜访西交大、西北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10多所高校,积极主动对接洽谈科技成果转化意向项目25个,已安排专人驻西安跟进落实。
  第四,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方面,经济合作部门的主要职责集中体现在对招商引资企业的服务上。制定出台《延安市招商引资工作全流程指导意见》,对所有招商项目实行“代办领办”,从洽谈推进、签约落地、开工建设、生产经营全过程服务,及时通过“解扣”会议机制等多种方式协调解决招商引资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今年以来市县两级经合(招商)部门共协调解决招商项目存在的堵点、难点问题128个,坚决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让来延企业安心、放心、舒心投资创业。
  招商项目的成果集中体现在经济社会效益上。从1-10月份数据来看:在招商引资项目与市级重点项目联动方面,今年全市257个产业类项目中有招商引资项目108个,占比42.02%;在落地“五上”企业方面,今年全市新增233个“五上”企业中有招商引资企业31个,占比13.3%;在形成固投方面,纳入固投统计招商项目217个,占比47.59%,招商项目形成固投占全市固投的21.97%。
  随着一批优质招商项目的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群众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例如:甘泉县中通快递物流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100亩,自2023年运行以来,年收发件量可达1.35亿件,营业收入2610.74万元,实现税收15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人均月工资额5000元。安塞区美恒旺达腐竹生产项目,总投资1.1亿元,占地85亩,自2024年9月份运行以来,腐竹产品出口中亚国家和地区,预计实现总产值2000万元,实现税收12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30余个,人均月工资额5000元。近两年还引进了吴起鹏银大数据产业园项目、吴起油气开采装备制造及汽车改装项目、安塞区空气新动力负氧系统生产项目、宝塔区酷特喵服装制造项目、延长县中国供销果业深加工项目和智能护眼灯建设项目、高新区制氢储氢设备制造项目、甘泉县科技智能包装项目等一批优质项目,为延安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下一步,市经济合作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紧紧围绕七大产业集群和25条产业链,充分发挥市级统筹作用,通过驻点招商、基金招商、科技招商、依培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招引一批含绿量足、含新量高、含岗量多的招商项目,为延安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和活力。
  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小秋提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蒿慧杰在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抓住企业科技创新主体这个关键,支持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壮大,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进科技型企业数量倍增质量提升。”请问市科技局是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行科技型企业培育,具体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市科技局局长牛志权回答:非常感谢您的提问。我市的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发力,从而发挥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一是通过项目支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科技计划项目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力举措。一方面我们通过争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企业提升研发能力,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下达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提升企业研发能力。近年来,我们围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苹果及特色农产品等重点产业中的“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下达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78项,争取中省科技项目249项,组织链主企业联合高校院所进行科技攻关,其中由企业组织实施的分别达到52.91%、30.92%,解决极薄煤层开采、提升石油采收率、山地苹果提质增效、苹果花期防冻、红枣抗裂果等107项“卡脖子”难题,累计登记省级科技成果537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省科学技术奖82项。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使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到7.73亿元,占比达到77.07%。
  二是通过政策扶持带动企业成长。政策扶持是带动企业强化创新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政策兑现工作,加大了政策兑现力度,从去年开始,全市累计兑现8家瞪羚企业110万元,179家高新技术企业3385万元和94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130万元,共计兑现奖补资金5652万元。政策资金的足额兑现,对企业的快速成长发挥了重要带动作用,一大批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为科技型企业。
  三是通过创新平台孵化培育企业。科技创新平台是孵化培育企业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市先后建成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研发平台576家(国家级9家、省级79家、市级488家),其中企业布局203家,占比35.24%。陕西省能源化工(延安)专业孵化器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尤其是今年我们获批了“志丹秦创原天然气清洁高效利用产业创新聚集区和高新区能源装备中试基地”两个重大创新平台;秦创原高能级孵化器(延安能源科技)建设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论证。发挥孵化器孵化培育企业作用,通过创新平台孵化企业300多家,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入驻企业133家。
  四是通过创新人才领办创办企业。人才是支撑企业创新的基础。近年来,我们通过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三项改革”,不断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目前,全市有各类科技创新人才118人(其中企业人才达到74人),科技人才智库入库642人,各级技术经理人258人,累计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等智力支撑2000余次。我们认真贯彻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人员领办创办企业有关政策,科技人才领办、创办企业达到38家。
  五是通过成果转化催生一批科技型企业。成果转化是诞生新企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采取“八个专项行动”,积极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对接适合我市转化的科研成果,尤其今年我们组织90多家科技型企业赴江南大学、西交大、西工大等22所高校院所对接科研成果,促成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签订科技合作协议496项,签约金额1.5亿元,其中今年转化科技成果100项,金额1771万元。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交易等累计招商落地、联商合资科技型企业20余家。同时我们发挥秦创原专项基金、红色筑梦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引导作用,累计投资成果转化企业6家。 
  通过以上措施,使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07%和95%。截至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190家,较上年增长31.35%;今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00余家,目前已全部推荐省级专家评审,年底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有望突破350家;今年新认定陕西省瞪羚企业2家,陕西省瞪羚企业总数达到10家。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本次会议精神安排,继续深入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通过“扶持打造一批、培育孵化一批、招商落地一批、联商合资一批”的四个一批方式,培育壮大我市科技型企业队伍,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我市“五上”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七、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景提问:目前,我市较大的文化旅游企业多为省、市、县组建的国有性质企业,规模以上民营文旅企业数量偏少,活力不强,难以对“链主企业”形成有效竞争和补充。请问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培育文旅“五上”企业,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存在什么困难和问题?
  市文旅局局长邓丽雅回答:首先感谢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代表对文旅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监督!我市共有文旅企业664户,从事业务主要有广告设计、传媒传播、文化演艺、观光旅游、文创开发等。全市规上文化企业数量78户,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6亿元。另外我市还有586家文旅小微企业,前三季度营业额约20亿元,是我们培育“五上”企业的潜在力量。
  整体上看,当前文旅行业依然处于疫情后恢复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是传统业态转型升级缓慢。疫情之后,文旅行业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业态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对接市场时反应不够迅速,没有及时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出现了供需失衡问题。二是企业投资信心不足。一些项目同质化问题严重,运营艰难。文旅企业投资更加谨慎,不愿投重资产项目。一些企业债务压力大,即使有一些好项目也无力投资,错失机遇。三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大。各县(市、区)普遍没有设立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企业的奖补政策力度不大,吸引力不够。四是文旅人才短缺。尤其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级经理人和专业人才。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千方百计助企纾困。落实遍访五上企业要求,摸清制约企业发展的难点和堵点。积极参与“圣地英才”计划,多渠道为企业引才育才。争取到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355万元,支持企业(单位)21家。运用“双解”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10个。延安北高速出入口区域路网改善工程是今年市人大票决确定的年度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计划于年底前开工。
  二是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新入库规上制造企业奖励提升至每户30万元,批零企业提升至每户20万元,服务业也对应提升入库奖励标准。兑付19户企业奖励资金共计67.9万元,今年预计规上文化企业入库17户。金延安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入选第二届陕西省“十百千”工程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洛川翔龙等4户文化企业入选骨干型文化企业,陕文投1938街区被评为新一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2024年市级重点文旅项目15个(续建项目7个,新建项目8个),总投资324.53亿元。今年计划投资27.8亿元,截至10月底完成投资27.95亿元,完成率100.53%。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项目10个,项目总投资8.45亿元,截至三季度末已完成投资3.25亿元。
  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举办延安市重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恳谈会等招商活动,组织我市文旅企业参加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第八届丝博会等会展活动,在丝博会上签约文旅项目12个,签约金额22.03亿元。
  五是推动文化品牌建设。持续办好“延安过大年”春节文旅系列活动、黄帝陵清明公祭等品牌文化活动。10月下旬举办的2024年西北地区非遗大集,接待市民游客19.97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72万元。红秀《延安 延安》、《再回延安》、《延安保育院》、《南泥湾》等红色演艺剧目影响力不断扩大,前三季度演出1750场次,接待观众59万人次,营业收入3198万元。随着电视剧《西北岁月》的热播,延安文旅企业近期接单量显著提升。大力宣传推介陕北文化。延安曲艺馆说书艺人乔仰文被省文旅厅选派到日本参加东京国际旅游节文化交流活动。今年春节期间,安塞腰鼓和延安秧歌还将赴德国法兰克福和香港,参加当地中国年活动。延安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为吸引投资营造了良好氛围。
  八、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景追问:请问,下一步针对文旅企业及文旅产业链发展,将采取哪些措施,实现我市文旅资源的提质增效?
  市文旅局局长邓丽雅补充回答:按照市委“一六四”工作布局和“12345”年度工作安排,我市研究制定延安市产业链群图谱,形成了7大产业集群、25条主产业链的产业链群发展模式。文旅产业是其中1个集群,有特色文旅产业链和红色文旅产业链2条主产业链,红色革命纪念地瞻仰游、红色教育研学、旅游景区、文娱演艺、文化创意、节庆会展、赛事经济、乡村文旅8条子产业链。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文旅产业链建设为抓手,做好扬优势、补短板、固底板三篇文章,推动我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力扬优势,优化产业布局。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延视察时指出,陕甘宁革命老区有“两个明显优势、一个明显制约”,其中,第一个明显优势是特色资源优势,主要是能源、特色农产品和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这是总书记给我们开出的金玉良方。我市聚焦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按照“一园四区”定位,形成了以红色旅游为核心,黄河、洛河、延河为廊道,黄帝、黄河、黄土、绿色、丹霞景观为板块的延安旅游“一核、三廊、五大板块”发展格局。确定旅游首位产业县3个,主导产业县3个。
  二是聚力补短板,解决发展难题。当前,我市文旅产业还存在通航能力不足、文创新经济发展缓慢、节会节庆赛事经济转化能力不强等明显短板。针对这些问题,我市加强通航能力建设,运营航线12条,通航城市18个。加快西延高铁和延榆高铁建设,打造西延、延榆一小时生活圈,预计分别于2025年和2028年建成通车。“三纵二横”的高速路网成为联通八方的重要支撑。积极布局影视制作、微短剧创作、数字媒体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文创新经济,延安文发集团参与创作的电影《珍贵的教科书》已经杀青,明年将在院线播出。今年新区马拉松、南泥湾马拉松赛事都大大带动了地方经济。本月底2024沿黄公路新能源车拉力赛将经停我市4个重点景区,必将为淡季景区带来流量和热度,文旅体融合成为会展节庆赛事经济增量转化的重要推动力。
  需要特别汇报的是,今年市人大开展非遗和文旅融合调研,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人大代表多次呼吁办好“延安过大年”活动,在王军营主任亲自协调推动下,“过大年”事宜有了实质性进展。蒿书记在市委工作会议上要求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抓早动快筹划第42届“延安过大年”文化旅游系列活动,争取活动多元化、内容精品化、形式多样化,实现安全、精彩、圆满、群众点赞。我们拿出了文旅融合的总体方案,谋划了6大主题、32项具体活动,元宵节秧歌汇演将作为亮点活动精彩呈现。
  三是聚力固底板,做优做强产业。全市共有5A级景区4个,4A级旅游景区8个,3A级景区46个,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国家级13个、省级85个、市级288个、县级1006个。我市已经成功创建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正在创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些资源都是我们发展产业集群的强大底气。我们将继续推动甘泉大峡谷5A级景区、金延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宝塔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国家级品牌的创建,抱回更多“金字招牌”。将延安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结合起来,不断提升红色演艺水平,推出更多文化精品与特色演艺。围绕乡村旅游名镇(村)资源,重点发展黄土风情民俗体验、农文旅融合体验等“一县一韵”的乡村旅游特色项目。扶持一批中小微企业,全力推进企业升规入库,形成“培育一个、跟进一批、带活一片”的乘数效应,让旅游业成为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支柱产业。
  九、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曹彦提问:市政府提出:“强化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持续推动‘个转企’‘小升规’,细化支持入库、关心在库、帮扶退库企业措施,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增实力、提效益,全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40户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户以上。”请问市工信局如何对我市规上工业企业进行摸排,建立培育计划,确保今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市工信局副局长赵明回答:受刘炜局长委托,由我列席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并接受询问。首先非常感谢这次会议把“五上”企业培育情况进行专题询问,这对我市加快培育壮大“五上”企业,推动全市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强化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持续推动“个转企”“小升规”,细化支持入库、关心在库、帮扶退库企业措施,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增实力、提效益,全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40户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户以上。”
  按照这一目标,市工信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始终把工业企业“入规纳统”作为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和增后劲的重要抓手,制定出台了《2024年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方案》,进行摸底调研,制定培育计划,落实落细各项政策措施,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1-10月,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2户,净增规上工业企业44户,累计达到401户。全市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户,认定数量创历年新高;1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在工信部进行公示,将实现我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零的突破,提前超额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由市工信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规上工业企业摸排和培育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实行清单管理,分类推进,各分管领导、包抓科室按照时限要求,按时完成任务。三是强化考核监督。将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工作纳入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的绩效考核体系,明确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加强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
  二、全面摸排规上工业企业现状
  一是市工信局组织专门的调研小组,深入全市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对现有规上工业企业进行逐一摸排。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面临的问题和发展需求,包括但不限于产能利用率、市场销售情况、技术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二是与统计、税务等部门合作,收集整理企业的相关数据,建立详细的规上工业企业数据库。对企业的产值、税收、利润等指标进行分析,筛选出具有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的企业。三是分类梳理,明确重点摸排对象。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发展潜力等因素,将规上工业企业分为重点扶持企业、潜力提升企业和稳定发展企业三类。对于重点扶持企业,主要包括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进行重点摸排,深入了解其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人才需求等方面的情况。对潜力提升企业,关注其发展瓶颈和需求,寻找提升空间和突破点。稳定发展企业则主要了解其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四是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规上工业企业动态监测平台。实时跟踪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项目进展、市场变化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为制定针对性的培育措施提供依据。
  三、建立梯度培育计划
  一是构建重点企业培育库。建立工业企业“小升规”培育库。全面摸排2023年营收在1000万元至2000万元之间工业企业,同时结合第五次经济普查情况,筛选出89户工业企业纳入“小升规”培育库监测调度,督促相关县(市、区)县级领导实行一对一包抓机制,按月调度培育库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做好精准服务,及时协调产值达到2000万元的企业入库。目前培育库内32户企业已上规入统。二是建立新增产能项目库。紧盯2023年末建成和2024年可建成的38个项目进展情况,着力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缩短建设工期,促进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入统。今年以来新投产企业升规纳统12户。三是开展“防退库”帮扶行动。针对零申报负增长企业,建立“防退库”名单,开展停产、退规企业调研,推动问题解决,促使有条件复产的企业尽早复产达产、重新入库,努力稳定存量企业,降低退库企业数量。
  四、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一是提高奖励标准。今年以来,按照省上政策对净增一户规上工业企业奖励50万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每户奖励10万元。今年9月,我市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五上”企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将新纳入统的规上工业企业每户奖励从15万元提高至30万元。综合来看,新入库规上工业企业奖励资金接近100万元。同时在省市奖补的基础上,部分县区配套出台了相应支持政策,如黄陵县对新入库规上工业企业奖励40万元,甘泉县对新入库农副产品加工业奖励100万元。
  二是开展兑现活动。11月1日,市工信局联合市工商联、延安高新区管委会举办延安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暨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会,对270户企业进行了惠企政策宣讲,并举行奖补资金兑现仪式,为102户企业发放省级专项资金4231万元,其中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奖励资金65户企业2450万元,用真金白银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目前正在开展《关于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20条措施》《延安市大力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奖补项目征集工作,积极为工业企业在设备购置、技术改造、绿色制造、研发奖补、厂房建设、上市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全面加强企业上规入统的积极性。
  三是全生产周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各项难点堵点卡点痛点。以企业生产经营周“解难”工作机制为抓手,对“入库上规”和企业运行存在的问题,主动服务、靠前辅导、协同推进。目前累计召开周“解难”会议45次,研究议题82个,涉及企业365户,交办事项205件,办结142件。出台2项普惠性政策,促成14户企业授信贷款4亿多元,帮助8户企业兑现近1000万元奖补资金,为102户企业发放省级专项资金4231万元,推动18户企业上规入统。认真开展遍访规上工业企业活动,印发了《关于开展“遍访工业企业”活动和建立企业“直通车”工作机制的通知》,深入规上工业企业、规上工业培育企业调研走访,做到遍访重点企业全覆盖,发现具体问题65条,现场解决15条,延安卷烟厂、北方民爆等18户企业42条问题利用周“解难”机制研究推进。
  四是助力企业开拓市场。积极搭建产销无缝对接、供需精准匹配平台,举办延长石油集团延安产销会对接专题活动,促成延长石油集团与延安嘉盛石油、延安随缘科技签订采购意向书。延安随缘科技已与延长石油集团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争取对延长石油集团使用的润滑油润滑脂实现国产化替代。协调中省驻延企业加大在延支持力度,推荐延安鑫尔特公司与陕西有色等省属大型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功举办“延安—无锡重点产业合作交流会”,落实延安市无锡市工信领域对口合作框架协议。组织企业参加丝博会、名优特新会等各类展会活动,助力特色产品“走出去”,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鼓励石油装备通过“一带一路”出口销售,延安守山集团向哈萨克斯坦出口抽油杆8000根361万元。整合延安嘉盛、守山机械等骨干企业,加快组建延安能源装备集团,做强做优石油套管、抽油机、抽油泵等产品,推动石油装备率先实现集群化发展。
  五是千方百计帮助企业筹措资金,拓宽融资渠道。深入开展“一链一行”和“十行千亿惠万企”融资专项行动,全市52户企业成功获得信贷支持,贷款金额达到7.67亿元。把954户企业纳入融资需求库,帮助有融资需求企业与金融机构达成融资意向金额1.7亿元。全市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38.85亿元,同比增长8.26%,依托金融服务站累计为5779户贷款23亿元,累计为11条重点产业链发放贷款189.78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25亿元。发挥延安智慧金融服务平台作用,入驻金融机构53家,注册上线非金融企业9255户,累计撮合授信金额44.99亿元。
  六是狠抓清欠工作,助力企业轻装上阵。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讲政治的高度,对清欠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采取有力措施,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照“先小后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思路,克服财政困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扎实开展清欠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工作任务,全市各县(市、区)政府和部门上报工信部台账拖欠企业账款25.51亿元,其中无分歧账款拖欠17.38亿元,有分歧账款拖欠8.13亿元。截至今年7月30日,已偿还21.61亿元,全市台账内账款清偿做到了“应清尽清”。
  七是营造浓厚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氛围。落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宣传方案》,在延安新闻、我是延安等平台播出39期专题节目,宣传报道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展现企业成功的故事和经验。延安嘉盛负责人被省委组织部纳入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计划。全面实施我市民营经济人士教育培训“万千百十”工程,市县两级举办37期培训2389人。利用“陕企通”公众号媒介覆盖广、传播快的特点,宣传发布各类惠企政策和相关解读信息,让政策红利直达快享。目前“陕企通”平台注册企业102664户,上传各类政策166条,共收到企业诉求228件,响应率100%、办结率98%、满意率98%,综合排名全省第四。编制《2024年中省市惠企政策包》,梳理27项中省市惠企政策,累计兑付奖补资金6243.85万元。举办民营企业清廉合规建设培训会,推动企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延安市福建商会桥梁纽带作用,推动陕西荣凯亨科技智能包装有限公司、延安信创科技有限公司、延安南威科技有限公司、延安酷特喵智能数字化服装制造有限公司等4家福建企业成功落地。
  八是提供专项服务,加大人才和技术支持。设立“个转企”“小升规”服务窗口,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工商注册、税务申报、项目审批等。同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奖励,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市场拓展。加强技术创新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组织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意识。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会、推介会,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十、市场主体负责人崔凯提问:请问市商务局如何对达限、近限企业进行全面摸排,确定培育对象,并深入企业宣传相关政策,增强企业入库纳统的积极性、主动性?具体为企业做了哪些服务工作,进一步增加入库企业,减少退库企业,保持在库企业健康发展?
  市商务局局长何振渊回答:今年以来,市商务局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五上”企业培育工作部署,高度重视、专班推进,上下贯通、联动调度,全力做好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培育入库工作。1-10月,全市新增限上企业119户,占新增五上企业的51%;净增限上企业56户,占净增五上企业的41%。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第一,在全面摸排方面。横向会同统计、税务、行政审批等部门,纵向联动各县(市、区),对达限企业、近限企业、新注册和成长性企业进行大范围全面摸排。一是根据统计部门“五经普”企业名单,摸排出达限企业346户,近限企业248户。二是将“五经普”名单与税务、行政审批部门数据进行比对,摸排出达限和近限企业236户。随后与各县区反复对接,将这些企业列为重点培育对象,建立工作台账。三是分级确定专人联系走访,全面调研企业经营情况,帮助完善资料,及时申报入库。四是认真贯彻蒿书记“五个紧盯”批示精神和严市长“10个方面”调研要求,重点推进加油站、汽车、电商等九大领域调研培育工作。通过摸排调研,已指导69户企业月度入库。
  第二,在政策宣传方面。认真梳理中省市关于支持和鼓励商贸企业发展优惠政策,加强宣传解读。一是重点宣传我市《关于全面加强“五上”企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这个文件将新入库批发零售企业的奖励标准由过去15万元提高到20万元,住宿餐饮企业由10万元提高到20万元,大个体户由3万元提高到5万元。二是深入宣传《恢复和扩大消费16条措施》奖励政策,今年已向73户企业兑付奖励资金495.5万元。三是大力宣传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及时利用官网、微信、商户门店进行宣传解读,安排专人负责消费者来电来访。中省政策发布后,第一时间征集全市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电动自行车等538户企业参与以旧换新,已申领中省补贴资金6330万元,拉动消费6.3亿元。通过这些政策宣传,提高了企业入库纳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在跟踪服务方面。全面贯彻“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理念,全力做好服务企业工作。一是对拟入库企业,组织开展上门服务、走访企业活动,先后召开企业座谈会、政策宣讲会、统计培训会、入库专题会26次,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措施。积极协调解决理想汽车用地选址、小鲸鱼加油站法人企业与分公司经营范围雷同无法入统等问题,先后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36个。列支200万元用于二手车消费补贴,征集414户限下商贸企业参与消费品以旧换新,向县区拨付限上企业培育奖励资金61万元。通过这些工作,引导支持更多企业主动入库纳统。二是对在库企业,坚持开展干部包抓县区、联系遍访企业,每月走访调研或联系对接1次。先后协调解决中石油危化证延期、充电站建设和吴起全鑫超市场地租赁等86户企业109个问题。市财政先后安排4500万元用于汽车、家电家居、电子产品消费补贴,向53户企业拨付305万元消费补贴和奖励资金。通过这些服务措施,促进在库企业健康运行,减少企业退库。三是对退库企业,我们深入了解原因,密切关注监测,确有潜力的帮助再次入库,今年已帮助绿豪泽加油站等企业再次申报入库。目前,年度入库正在进行,预计年底可全面完成净增68户入库任务。我们相信,这些企业入库纳统将会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十一、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俊平提问:请问市税务局在帮助全市“五上”企业享受税费优惠政策上做了哪些工作?如何解决企业害怕增加税负顾虑?税务机关如何加强对“五上”企业的税务风险防控指导?
  市税务局局长史健回答: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了一系列力度大、内容实、范围广的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近日,我市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五上”企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各项支持措施进行了全面部署,延安市税务局认真贯彻《实施意见》要求,切实增强全面落实“五上”企业税费优惠政策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切切实实地拿出“实”方法、“硬”措施,确保各项税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在政策享受上:一是梳理清单,摸清底数。延安市税务局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重点,先后梳理了3批137项税费优惠政策清单,其中房地产领域相关税费政策清单43项、支持制造业发展主要税费优惠政策清单39项、支持科技创新主要税费优惠政策清单55项。此外,还为住建、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并进行政策汇编。二是精准推送,全面解读。延安市税务局坚持以纳税人缴费人需求为导向,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税费政策宣传活动。线上,利用征纳互动平台、税企微信群、直播间、电话等渠道,精准推送延续性、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线下,以税收宣传月为契机,组织开展税法进广场、税法进企业等宣传活动,同时,组建税费政策宣传团队、“税务管家”服务团队走访“五上”企业,与纳税人缴费人“面对面”交流,现场解答纳税人缴费人涉税问题。三是拓宽渠道,便利服务。延安市税务局持续拓展电子税务局、手机App等“非接触式”办税渠道的功能和服务范围,方便“五上”企业随时随地办理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发票开具等业务,提高办税便利度,提供服务新体验。同时,保留必要的线下办税服务窗口,为企业提供特殊情况或复杂业务的现场办理服务。依托“税惠到坊”服务品牌,设立驿站“微阵地”,通过张思德志愿服务队、基层网格员等让纳税人缴费人足不出户享受政策便利、在“家门口”解决税费疑惑。四是搭建平台,破解难题。延安市税务局加强与财政、统计、人行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构建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税务部门主责、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深化“银税互动”合作,进一步扩大参与银行的范围和合作的金融产品种类,为“五上”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选择。与市场监管部门共享企业的注册登记、变更、注销等信息,夯实税收征管和服务数据基础。与统计部门密切配合,定期交换“五上”企业统计数据和纳税数据,共同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与科技、商务等部门合作,共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和市场拓展,为“五上”企业培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主动与人社、农业农村局、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建立沟通联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切实推进政策落实落地。建立常态化的税企沟通机制,定期召开税企座谈会、政策宣讲会等,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企业需求和困难,并及时给予回应和解决。2021年-2023年,全市累计新增退税减税缓税降费达79.52亿元,今年1至9月,2883户制造业企业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6.57亿元,5526户科技创新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额2.60亿元,86户企业享受2023年度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1.58亿元,极大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此外,对于因生产经营困难特定的“五上”企业,可申请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困难性减免。如延文投、延安公共运输等企业都依法享受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困难性减免政策。
  在解决企业税负顾虑上:从2012年实施营改增试点以来,将四档税率简并为三档,连年降低增值税税率,同时扩大进项税抵扣范围,建立期末留抵退税制度,大幅降低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从微观上看,一些企业日常管理不规范,执行税收政策不到位,加之经济下行压力以及税务部门对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加大,造成了企业税负不断增加的认识。要消除或降低企业税负增加忧虑,税务部门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消除税收政策的执行与企业是否纳入“五上”企业入统管理并无直接关联的错误认识。税务部门对企业征税是基于税法规定的课税要素,如应税收入、税率、扣除项目等,而不是因为企业的统计分类发生变化而改变征税标准。所以,从政策层面来说,企业入统后不会仅仅因为这个身份的转变而导致税负增加。二是增强纳税遵从度。重点宣传依法纳税能够有效提升企业信用、防范税收风险,引导纳税人以“纳税信用”换取“银行信用”,为企业融资贷款提供方便,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三是强化内部监督。充分发挥税收大数据的预警功能,尤其对“应享未享”优惠政策的企业做好提醒、辅导及减税、退税工作。同时,畅通举报渠道,对在税费优惠落实工作中出现的税务干部不廉洁行为,坚决打击查处,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在风险防控指导上:延安市税务局全面落实中省对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依托智慧税务、税务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实现精准监管,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对发现的涉税风险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助力企业健康长远发展。一是运用税收大数据资源进行风险防控预警。通过建立统一的税收大数据云平台,归集和分析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建立重点领域及重点行业风险指标模型,定期扫描,一旦触发风险预警,即通过“慧办平台”逐级下发风险任务,企业登录电子税务局就能查看风险提示信息,进行风险自查。近三年来,累计下发风险预警涉及2.5万户次,有效防控企业涉税风险。二是对企业实施全方位的“画像扫描”。通过建立全流程、多维度的信用评价体系,对企业实行“信用+风险”动态监控,根据评价结果,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实现对企业更加精准、高效的监管与服务,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有效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罚机制,提升企业税法遵从度。三是加强企业风险防控日常宣传辅导。税务部门定期组织专门的税务政策培训讲座、宣讲等,尤其对于一些新出台的政策与改革措施,及时开展宣传讲解,确保企业能够准确理解并正确运用;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督促企业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建立常态化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化解涉税风险隐患。
  十二、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俊平追问:请问市税务局如何运用税收大数据协助各部门筛选准入统企业建立“拟入统企业库”,并精准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和服务举措?
  市税务局局长史健补充回答:一是加强数据共享与整合,与发改委、市场监管局、统计局、经济发展局等多部门达成信息共享协议,依法依规有序开展数据共享,整合涉税信息,形成全面准确的企业数据资源。二是实现精准画像与筛选,利用大数据算法对企业进行分类标签精准画像,综合分析企业规模、经营状况、纳税情况等,筛选出符合入统标准和可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比如根据不同行业、地域、企业类型等,依托税收大数据自动识别、匹配和推送相应的政策内容,形成精准推送服务需求。三是深化实时监测与更新,对企业数据实时监测更新,及时掌握企业动态变化,对“拟入统企业库”和优惠政策享受企业名单动态调整,确保精准落实政策服务。如通过税收大数据分析建立企业培育名录库,聚焦培育库企业,深入走访调研,解答政策、打消疑惑、指导申报,推动企业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