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29日
生生不息化芳菲
——读《一棵小桃树》有感
  一朵小花,总会绽放出它的美丽;一棵小草,总会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一棵树苗,总会长成参天大树。在贾平凹先生的笔下,就有这么一棵小桃树,它不甘放弃生命,勇敢地与多灾多难的命运作斗争,成功地收获了属于它的芳菲。
  文中的小桃树是平凡的,它被无意间种下,又生长在角落中,没有人去理会,只是默默地生长着。就算是这样,小桃树仍然生生不息,它不停地努力,不停地长大,没有放弃自己,在没有人关注的日子里,开出了属于自己的花朵,虽然长势不好,花瓣也十分单薄,像是在苦涩地笑,令人悲伤,但这却也是独一无二的,独属于它的努力成果。
  我很欣赏小桃树这种不认输的品格,即使在濒临死亡的刹那间,它依然不放弃生的希望;纵使有千般万般的苦难,它也要一个人艰难地挺过来。这种品格,大概就是小桃树能够收获芳菲的缘故了吧。
  我们在写作时,开头都喜欢用华丽的句子,像排比句、比喻句等,总觉得这样会引人注目,会博人眼球。贾平凹先生的这篇文章开头却是这么质朴简单:“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我发现,什么样的句子不重要,情感真切最重要。有时候排比句用不好,会让人觉得空洞乏味,似乎与人隔着一层距离。紧接着“只是自个儿忏悔,又自个儿安慰,说:我是该给它写点什么了”,这句话让读者很自然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愧疚和对小桃树的真情。
  贾平凹写道:奶奶给了“我”一个桃子,“我”在吃完了桃子后,将桃核埋在了院子的角落里,没想到,在第二年初春,它竟拱出了一点儿嫩芽,后来,大家也没太在意。一棵我亲手栽种的小桃树,它见证了“我”的童年,它是“我”的梦,它是“我”长大后的替身。“我”去城里上学后,奶奶常常护着它,给它浇水,因为它是“我”亲手栽种的,因为“我”远在他乡,所以它便是“我”的替身,奶奶对它呵护备至,因为奶奶对“我”的爱。
  贾平凹从不用气势去鼓动,而是用平和朴素的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此刻的情绪感悟,达到以俗为雅、以拙为巧的效果。
  文章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小桃树的经历,其实是为了表现我的人生经历。如这一句“因为它长得太不是地方,谁也不再理会,惹人费神的倒是那些盆景……”这句话对应的是:“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还读不懂呢。”这句话把我和小桃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其实我们也和小桃树一样,只要不畏惧艰难,勇往直前,你总会成功。
  我想起冰心曾说: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挥,却不是悲凉。因为有爱,有了温情,有了力量,世界才变得如此美丽!生活在平凡的世界中的人们应该感到生活是美好的!
  文中的作者,又何尝不是平凡的,在自己的学习之路上发现了自己的薄弱,偏偏又痛失了亲人。遭遇挫折的作者在那时是多么的无能为力,看到了被自己忘却的小桃树,产生了深深的抱歉。面对小桃树,作者可能会深深懊丧,却发现了那含苞欲放的花,或许就是在那一刹那,作者看透了生离死别,感悟到了跨越生命的永恒,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不甘平庸的信念涌上心头,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新生。
  贾平凹先生笔下的人物,都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他们身处逆境,奋斗不息。不论面对什么样的挫折,他们都像小桃树一样平静接受,不论面对什么样的生活,他们都充满希望。他们热爱生活,尊重劳动,无论身处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都有一颗火热的心,都有一种奉献精神,像牛一样,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这棵小桃树最终在孱弱的树枝顶端开出单薄苍白的花朵,是新生,更是坚韧顽强。在接受春雨的挑战中,它忍受着风雨的敲打,坚持自己不甘的信念,挺过了困难,终会跨过了平凡,在那一处生机勃勃的枝头绽放。
  想想生活中的我自己,同样是平凡的,是渺小的。面对一次次的困难,选择了逃避与沉默,不敢去相信,沉浸在自己的消极世界里,对生活不再抱有期望,但是不努力,怎么能够发现自己的潜力呢?即使没有人关注,也要活出自己的新高度。
  我想,这趟心灵之旅,我要汲取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力量。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想要改变生活,就要像小桃树一样加倍努力地去奋斗。
  (延长县高级中学教师 杨凤君 延安市教育作家协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