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01日
时时闪烁着古远的光芒
  去石峁的那天,初冬的气息已有了寒意,心却是极其滚烫的。当小心翼翼地融入石峁古城的怀抱后,那种特有的广度、热度、强度,激起了心底的震荡与呐喊。一颗敬仰、敬畏之心再次被燃烧。
  石峁古城呈现出一种阳刚之美,似一位老者,庄严、壮美、伟岸,时时检阅着华夏民族的兴与衰。
  石峁古城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时时闪烁着古远的光芒,印证着今天的文明,也许是叩开华夏民族神奇秘籍的敲门砖。
  一
  石峁古城在于“大”,大得意外!
  古城有正在挖掘中的“皇城”。究竟是“黄城”还是“皇城”?两字音同字不同,含义不同。如果是“黄城”,与黄帝部落有直接关系;如果是“皇城”,也许如一些专家所言大概与夏朝有关,或另有含义。
  古城有内城已经挖掘出来,来者可观看。内城是否已经挖掘完毕,不为笔者所知,也许也不被考古人员完全掌握。既然有内城,必然有外城。外城应该是一个更为宽泛的区域,居住的是普通百姓。周边还有十多个卫城。
  这座城市以“皇城”为中心,内城、外城、卫城逐渐向外延伸,形成了一个庞大体系,成为目前中国考古史上史前最大城址。据统计,面积约425万平方米,完全超越普通意义上传统城市的面积。说明当时石峁城市的规模之大,人口之多,实力之强,居住着能够影响历史走向的贵族人物。
  石峁古城在于“早”,早得惊叹!
  据考证,这座古城出现在公元前2300年,比夏朝的建立早230年左右,延续至公元前1900年,前后400多年,跨4个世纪,距今4300多年,属于黄帝时期。如此而论,石峁是黄帝后裔的主要、重要部落所在地。
  看到石峁古城,自然会联想到同一块土地上的“芦山峁遗址”。石峁在北,芦山峁在南。“芦山峁遗址”只是一个城市的雏形,早于石峁古城230年,还不能称之为城市。两者之比较,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文明进步程度。
  翻阅西方人的建城史,公元前800年至1000年,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有了以广场为中心的城市设计与规划。华夏民族的建城史比西方整整早了1500多年。
  石峁古城优越的“方位性”。
  从地理方位看,石峁古城处于长城脚下,黄河秦晋大峡谷西侧之北端,与毛乌素沙漠连为一体,属于游牧区,直到今天还是传统的游牧版块。南面是干旱的黄土高原,属于半农半牧区,也就是说石峁是以游牧为主的部落。
  石峁人选择在这里建城,后面有富庶的河套平原,侧面有黄河大峡谷,前面有黄土高原作为屏障,秃尾河保障水源。向北可以直入草原大漠,向南可以深入中原大地,又身居山城,得心应手,迂回自如,是战略上的安排,也是战术上的设计。说明黄帝部落的核心在陕北,活动范围先北后南,从大漠至中原,乃至西亚一带。
  这一历史过程符合史书记载,也在说明黄帝部落的强悍。主动出击,征服了西南的炎帝部落和东南的蚩尤部落,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基础。
  二
  石峁古城是“谁”的城市?
  我们知道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是不建城的,或有小型居住点。直到1600年前,匈奴人赫连勃勃才在无定河上游建立了统万城,呈现了少数民族的唯一城市。那么,游牧民族在这个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庞大的城市?这座城市究竟是谁建的?居住着哪个民族?答案让研究者难以捉捏,几番论证几番忧。
  或许石峁古城还是与黄帝部落有关。因为唯实力强大的黄帝部落才可能建筑大的城市。这样的论述也符合历史记载。黄帝冢在哪?《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在哪呢?司马迁少记了一笔,好在《汉书·地理志》载:“上郡,秦置。县二十三,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指出桥山在阳周县的南面,有黄帝冢。《水经注》载:“古阳周在走马水(今淮宁河或大理河)北,应在陕西延安府安定县北。”阳周故城究竟在哪?这是问题的核心,搞清这个问题,黄帝葬在哪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基于此,一些专家便下定论,说阳周故城在陕北子长市李家岔镇曹家坬村,因为这里有故城遗址,地理方位与史书记载吻合。
  可是,专家们提出陕北靖边古城峁说和杨桥畔古城说等,这些地方均有故城遗址和地理方位的说明。对此,各抒己见,争论不休,不得一致。即或是《水经注》中的“走马水”有人说是淮宁河,有人说是大理河。如此记载,黄帝葬桥山,桥山在哪?在阳周之南。阳周在哪?众知,阳周也是秦朝蒙恬大将罹难之处,埋葬在今天的绥德县城大理河北岸。从地理位置上讲具有合理性,如此而论,黄帝冢在今子长安定北。
  黄帝是陕北人吗?
  如果说石峁古城是黄帝部落,说明黄帝首先生存、生活在北方,而后向外扩张。石峁人就是黄帝后裔,并建筑石峁城,随着疆域的拓展,其他都城的建立,或因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弃之南迁。
  《山海经·西山经》:“又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其阴多铁,其阳多铜,其兽多白狼白虎,其鸟多白雉白翟。生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盂山是今白于山,河是今黄河。山中白色动物多,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便崇尚“白色”。崇尚白色的民族正是狄人。也就是说狄族人生活在陕北,是陕北人的老祖先。
  今天的陕北人依然崇尚白色。甘泉县雨岔沟一道川的百姓,至今对“白狗”格外推崇,有一套完整的民俗礼仪讲究。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即白狄,说明黄帝是白狄的祖先,长期生活在早期的陕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黄帝北狄国人也。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汉代《潜夫论》明确说:“姬即犬戎氏,其先本出于黄帝。”
  如此可知,黄帝是白狄的祖先,白狄正是早期的陕北人。因此,黄帝是陕北人,陕北人是纯正的黄帝子孙。
  “黄帝下宫”在哪?
  据《山海经》记载,昆仑山有“黄帝下宫”,既然有“下宫”,就有“上宫”。研究者认为黄帝“上宫”就是石峁古城。
  如果说石峁古城是“黄帝上宫”,那么,“黄帝下宫”在哪?能够肯定的是在石峁古城以南,至于具体位置在哪尚无定论,还没有被发现。多数学者认为应该在今天陕北境内的淮宁河,或大理河一带。
  三
  石峁古城地处神木境内,果然是“神”的存在。地上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地下有石惊中外的煤海、气田。一块物质丰饶的土地,也是民族的精神高地。
  脚下的秃尾河集沙漠渗水而成,从大漠深处走来,正如草原人的“长调”一样,不急不躁,清澈温润、貌美丰盈,孕育了华夏民族的文明。
  一行的高文德先生赋诗:
  千年古物别样红,
  惊叹骨针与今同。
  见证古人制风裘,
  兽皮用来御严冬。
  借文字空间,笔者也占诗一首:
  横空出世昆仑城,
  卓尔不群世人惊。
  秃尾河畔放光彩,
  这边风景分外真。
  石峁古城风光无限,景色独好,透着一股霸王之气、英雄之气、神圣之气。
  然而,石峁古城扑朔迷离,悠长、深邃,正在,或者说必然改变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说,精准的解读远没有结束。
  傅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