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03日
郭锐:让先进技术造福更多患者

  通讯员 赵晓辉 记者 宋伟 刘晶
  “食管癌放个支架解决问题,胆管结石不用开刀手术,阑尾炎不用切阑尾……”近年来,在延安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不断传出一个又一个突破性的好消息,吸引了更多的患者纷纷到这里看病住院、接受手术治疗。随着一个又一个患者的口碑相传,延安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的美名不胫而走。
  而这一切变化和突破创新的主角,就是延安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郭锐。郭锐又是怎样获得如此突破的呢?
   取真经,锁定“内镜”规范化治疗
  郭锐1981年7月8日生于延川,他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医生,高考时就毅然选择了陕西省中医学院(陕西省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06年毕业后参加工作就一直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上班,这一干就是14年,2020年7月来到延安市中医医院。
  医学实践性强,2012年工作6年后,郭锐赴第四军医大学进修一年,这次进修改变了他的治疗观念。他发现内地医生多依赖科主任指导和个人经验,而西京医院严格按医疗规范操作,用药、检查、治疗都有标准。进修归来后,他将规范应用于临床,改善了与患者沟通,提高了治疗效果,获同行和患者家属认可。
  2018年,郭锐又进修一年专门学习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ERCP被誉为内镜技术“皇冠上的明珠”。传统外科手术风险大、难度高,而ERCP检查可避免大型外科手术。这是四级手术,难度极高。
  ERCP目前最常被用于治疗胆总管结石,传统方法是手术切开胆总管,取出结石,然后在胆总管内置入一根“T”型引流管。患者需留置T管引流一个月以上,痛苦不堪。而ERCP手术让这一切变得简单了,使用专用的十二指肠镜经口进入十二指肠。通过十二指肠乳头逆行向上进入胆总管,并通过专用的内镜下手术器械,将结石取出,通过人体自然腔道不破坏脏器,没有手术瘢痕,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对体弱、老年人以及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更是新的选择。
  一位87岁的患者因胆总管内的巨大结石导致反复腹痛,郭锐主任及团队通过ERCP手术,成功取出了结石,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然而,这个说起来容易的“小手术”,却要有极高的操作技术。
  郭锐介绍这一手术有三大难点:一是侧视镜操作困难,从口腔经食管到胃再到十二指肠,需通过几处狭窄的腔道,也有容易穿孔的薄弱部位,路径难寻,易迷路,易发生并发症;二是内镜要到达十二指肠后,要到达胆总管,需要通过一个内径不到一毫米的小开口,我们叫作十二指肠乳头,需将内镜精准摆位;三是摆位后,要用网篮球囊取石、活检钳取活检、反复的送器械,操作复杂,若患者胃肠道有肿瘤、孔道狭窄,还需放置支架。
  郭锐表示,此类微创手术对消化内镜技术要求顶尖,他们科室已独立完成300多例。2018年从西京学习归来后每年100多例,2020年转至中医医院后,这项技术成了他的绝活。在前年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举办的第四届全国ERCP竞赛中,他获西部十省比赛第一名,进入全国总决赛、跻身全国十强。
  如此高超技术如何炼成?郭锐说熟能生巧,但内镜操作对操作者的天赋和悟性要求高。手术主要有三大风险:一是操作不稳易导致贲门出血、十二指肠穿孔,需紧急大手术;二是导丝插管易引发十二指肠乳头水肿,严重可致胰腺炎;三是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小,取石易出血、穿孔,考验操作者熟练程度。郭锐自2020年到市中医医院工作以来已完成200多例手术。
  谈及内镜操作的高难度,郭锐深有体会地说,手术需穿30多斤的铅衣,因在C型臂下进行,有辐射,许多医生一听便不敢尝试。需戴帽子,全身穿上防护服,长时间穿着难以忍受。一提到健康伤害,便退缩。因此,全国掌握这一技术的人极少。
  “尽管手术在放射线下进行,但消化道的疾病又非常高发,有很多患者需要我们为他们解决问题,所以,我就想,别人不做,我决不能退缩。我来做吧!”
  解难题,让内镜发挥最大作用
  除了ERCP,郭锐带领着团队不断发展内镜下的各项新技术,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
  有一位70多岁的肠道梗阻患者,肠道内有多处病变,身体状况差,无法承受传统外科手术。郭锐带领团队运用内镜技术,在面对严重狭窄的肠道支架置入难题时,通过C型臂下造影及肠镜联合引导,仔细探查肠道,精准地在狭窄处完成了肠道内金属支架置入术,成功恢复了肠道通畅。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生活质量大幅提高,能自主排便,腹痛、腹胀症状明显缓解,现已出院。无需像以往那样带着造瘘袋生活。
  结直肠癌所致肠梗阻的治疗中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而肠道支架置入术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这种微创手术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还提高了生活质量,降低了手术风险。他告诉记者,他在上海开会见到专家操作后立即引进此技术,在院内迅速开展新业务,给结肠癌患者放置支架解决了肠道通畅问题。
  有一位食管肿瘤患者,进食极度困难,水米不进,身体迅速消瘦。郭锐为其实施食管支架植入术,仅用了半小时就完成了手术,术后患者当天就能喝下流食。这个小小的支架,重新打开了患者的进食通道,为后续治疗争取了时间和条件。
  在阑尾炎治疗方面,有一位年轻患者,因阑尾粪石导致急性阑尾炎发作,但他对开刀手术十分恐惧。郭锐采用ERAT(内镜下阑尾治疗术),在肠镜到达阑尾开口后,再用胆道子镜进入阑尾腔内,将粪石冲洗出来,患者腹痛迅速缓解,避免了阑尾切除,术后第二天就顺利出院。
  带队伍,培养更多的技术骨干
  在消化内科创新技术上不断探索,郭锐获得一个又一个非凡的荣誉,2019年获延安卫健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4月获延安市“五一劳动奖章”。连续两年获医院的优秀科室、优秀科主任。但是一个人强不算强,让团队人人都能掌握,才能为患者解决根本问题。
  他深知优秀团队对患者医疗服务的重要性,在他带领下,消化内科团队壮大,技术提升,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成就显著。
  为解决人才断层问题,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合作期间,北京专家长期坐诊带教,带来先进理念和技术,缓解了人才断层,带动了科室发展。
  科室里有一位年轻医生,对内镜操作一直不得要领,在专家一对一指导下,从最基础的内镜握持姿势、进镜手法开始学习。经过多次实践,在一次复杂的胃肠道息肉切除手术中,他在专家的协助下顺利完成操作,之后逐渐成长为能够独立处理一些常见病例的骨干医生。
  郭锐深刻地认识到,技术的传承和团队的成长对于科室乃至整个医院的发展至关重要。他不仅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还鼓励团队成员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安排专家门诊并带团队共同学习。在他带领下,科室内镜下治疗技术显著提升,为科室长远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郭锐主任还充分利用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合作、北京专家长期坐诊的宝贵机会,科内完善了“师带徒”培养机制,不仅学到了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技术,还帮助年轻医生快速成长。在北京专家的指导下,科室成功开展了多项高难度手术,如胃肠道早期肿瘤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超声内镜检查术,这些技术的开展标志着科室内镜下治疗技术不断攀升新台阶。通过技术传承无缝链接,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传承创新、优化服务,科室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这些都是团队努力的成果。”郭锐主任总是很谦逊而且还特别注重团队凝聚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他经常组织团队成员进行病例讨论和手术演练,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团队应对复杂病例的能力。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在多次紧急手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团队成员能够迅速响应,默契配合,成功救治了一个又一个危重患者。
  实现一个个突破不是偶然,郭锐带领团队毫无保留分享、传授,让更多医生提升,让更多患者受益,充分发挥着个人与团队的光和热。在消化道疾病领域辛勤耕耘,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为更多患者生命健康护航,是他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