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小艳
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成为秦创原总窗口的联盟成员单位,累计入驻企业和机构125家,被认定为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获“全国版权示范基地”称号。
解决极薄煤层开采、提升石油采收率、山地苹果提质增效等“卡脖子”难题107项,累计登记省级科技成果537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省科学技术奖82项。
陕西省能源化工(延安)专业孵化器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秦创原天然气清洁高效利用产业创新聚集区获批建设。
…………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果,无不彰显着科技创新的脚步在我市加快转型、跨越提升新征程上愈加蹄疾步稳。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
集聚创新要素 创新生态加快构建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谋顶层设计之局,开思路创新之篇。延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构建支撑有力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把自主创新列入“十大行动计划”之首,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先后10次专题研究科技创新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等20多个政策性文件。
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成果转化。
我市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建成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和安塞、延长、黄陵、延安大学4个分中心,形成“政产学研用金”创新体系和“一核四区”协同发展新格局。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成为秦创原总窗口的联盟成员单位,累计入驻企业和机构125家,被认定为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获“全国版权示范基地”称号。上线试运行秦创原(延安)小程序板块,实现了成果、需求、服务即时匹配。设立“政策兑现资金池”和“红色筑梦·创业延安”科技创业投资基金、省内第一支县域秦创原基金“黄陵秦创原基金”。
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保障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市财政还持续加大科技支持力度,近年来累计投入科技创新资金2.2亿元,年均增长26.7%。各县(市、区)把科技创新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均成立了创新驱动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实施意见或相关支持政策,部分县区成立了独立的科技管理机构,机构队伍逐渐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投入不止于资金,为了解决企业在人才上的缺口,我市不断完善科技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制定印发了《延安市创新人才攀登计划实施方案》,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
数据显示,全市累计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860人,入选市级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科技新星等人才项目77人(支),获批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等41人(支),推荐省科学技术奖励入库专家85人,科技人才智库入库642人;累计设立院士工作站42个,引进院士45人;成立博士服务团16个,选派“三区”科技人才410人,深入全市513个行政村的85221户农户开展科技服务,推广新技术962项,引进新品种2278个。
紧扣“双链”融合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走进子长市禾草沟二号煤矿调度指挥中心,技术人员正在查看实时回传原煤运输视频画面,同时远程控制采煤机进行井下作业。
2022年8月,禾草沟二号煤矿首套极薄煤层智能化综采设备投入使用,开创了延安市极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先河,积极引领示范延安更多煤矿实现智能无人生产管控体系,实现矿井智能化、少人化、无人化管理模式。
今年5月30日,市科技局在禾草沟煤业公司召开“厅市联动——延安煤炭绿色智能开发”项目推进会,考察了禾草沟二号煤矿极薄煤层智能综采装备工业化试验和极薄煤层智能洗选尾煤高效回收研究成果。
延安是煤炭资源富集城市,煤炭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比较大,但煤层薄、煤矸石多、开采难度大成为制约我市煤炭产业发展的一大难点。
“厅市联动——延安煤炭绿色智能开发”项目围绕延安极薄煤层绿色智能采掘装备、智能洗选尾煤高效回收、基废渣协同利用等8个方面开展研究,解决延安矿区极薄煤层的绿色智能开采“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我市煤炭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质效,打造全国极薄煤层智能绿色开发新质生产力的延安示范。
在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苹果示范园,水肥一体化滴灌解决了山地缺水及肥力问题,防雹网给果树了穿上“防弹衣”,绿肥豆菜轮茬让果园增肥……这里是“两链”融合“延安山地苹果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重点项目课题研究基地。
该项目针对延安山地苹果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卡脖子”问题和技术集成应用等问题,开展苹果产业品种引选、高效生产、水肥配施、防灾减灾、智慧果园、采后加工等方面的联合攻关与示范应用,打造苹果产业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的加速器和促进器,实现苹果产业提质增效,为山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近年来,市级投入科技专项经费6750.6万元,围绕煤炭电力、石油化工、能化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链以及园区与县域主导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组织实施了二氧化碳储层改造技术研究及应用、致密油藏高效改造与稳产技术研究等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78项,争取中省科技项目249项、资金9875.8万元,解决极薄煤层开采、提升石油采收率、山地苹果提质增效等“卡脖子”难题107项,累计登记省级科技成果537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省科学技术奖82项。
搭建创新平台 高质量创新主体加快培育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延安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
陕西省能源化工(延安)专业孵化器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秦创原天然气清洁高效利用产业创新聚集区获批建设;
陕西省能源装备制造中试基地正在公示;
秦创原高能级孵化器(延安能源科技)建设方案通过专家评审论证;
黄陵县入选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延安大学科技园获省科技厅和省教育厅批复认定;
…………
近年来,围绕县域产业发展需求,全市累计兑现科技创新平台后补助资金2035万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研发平台达到576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79家、市级488家。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走进延安嘉盛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一根根成品油套管正在经过抛光、检验、喷漆等环节逐步成形。
近年来,该企业依托“院士工作站”和“专家委员会”,不断加强“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一跃成为陕北地区最大规模的现代化石油机械及管材制造企业。2023年成为延安民营制造业中首家突破10亿元的企业,已申请发明专利超过40项,其中23项已获得授权。
延安抓住企业科技创新主体这个关键,深入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通过“扶持打造一批、培育孵化一批、招商落地一批、联商合资一批”的四个一批方式,采取集中培训、上门服务、政策兑现、技术指导等精细化科技服务,累计兑现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奖补资金2628.5万元,2023年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06家,较上年增长49.26%,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7家,较上年增长130.31%,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250.92亿元,较上年增长22.55%。2024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入库1136家,另有54家正在公示。已梳理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0余家,其中170家正在填报资料。新认定陕西省瞪羚企业2家,陕西省瞪羚企业总数达到10家。
同时,深入推进全市各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单列科技成果604项,科研人员创办领办企业38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00项。充分发挥延安大学博士服务团作用,累计挖掘企业技术需求267项,解决40余项;累计组织90多家企业赴西工大等22所院校对接产学研合作事项,开展路演活动20场次,促成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签订科技合作协议496项,签约金额1.5亿元。培育省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4家、技术经理人258人,累计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44.4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