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杨家岭 ●圣地花开 人物档案
徐华,甘肃庆阳人,1998年7月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同年任教于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获得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美术学院博士、陕西国画院青年画院副院长、华山画院副院长、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特聘教授、“长安画社”成员。
延安是一块令人神往的土地,厚重苍郁的山水和雄浑粗犷的土地风貌深深浸润着画家们的心田,也影响着他们的创作风格。在这片土地上,画家们一手伸向生活实践,一手伸向传统文化,把深厚的笔墨技法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相结合,实现了完美交融。画家徐华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笔下的山水,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身在长安 心仪延安
走进延安鲁艺旧址,桥儿沟天主教堂静静矗立,冬日阳光洒落在一排排整齐的窑洞上,融合中西的院落历经岁月冲刷洗礼,依旧傲然矗立,气韵犹存,一如当年延安时期革命文艺家生活居住的场景。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画家徐华。他手提一个小马扎,走走停停,选好地方就坐下,取出画夹坐着一画就是大半天。
“十多年前,在撰写‘长安画派代表人物石鲁’的博士论文时,延安进入了我的视野。后来我多次来到延安写生,每每想到新中国的艺术家们大多都是从这里走出去,我就决定来到这片黄土地,扎根创作。”徐华说。
徐华是甘肃庆阳人,从小生活在宝鸡,求学于西安、北京等地。来到延安之前,他在绘画艺术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他曾先后两次进入西安美院学习深造,在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又在西安美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在西北民族大学任教二十四年期间,他一直潜心钻研绘画与艺术理论。无论是西北大漠、江南水乡,还是在华山之巅、黄土高原都留下了他艺术创作的足迹。
作为后长安画派的作家,徐华深受石鲁等艺术家的影响,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理念,也激励着徐华。对他来说,不同的生活能带给绘画生命力和新鲜感,到延安后,他始终践行着这种艺术理念,一头扎进生活,潜心创作,立足于延安的山峁沟坎间,找寻灵感,追寻艺术。
“有一次在金延安,我看到一只燕子躺在石阶上不能动弹,我小心翼翼地将燕子捧在手心里细细观察后,才知道由于倒春寒这边很多燕子都会冻伤甚至冻死,但这也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徐华说,那次过后他创作出了《春到陕北》《燕飞来》《燕燕高飞吉祥天》等作品,既有中国画的大写意,又有生活细节的灵动体现。
在延安这片土地上,朴实、新奇、传统、厚重,各种各样的情感风格实现了自然相融。从地理角度来说,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殊的地质构造让它在中国画的创作上很难体现,这对于描绘延安的艺术家们也是一种挑战。
“古代的中国画里很少有表现陕北的,为什么不表现呢?因为中国画重视笔墨运用,从单纯用笔墨勾勒物体形象,发展为皴擦点染,破墨泼墨,来体现笔力的雄劲或秀丽,水墨渲染的变化和苍润。延安这种特殊的地质构造皴法上很难体现,也就是因为它难,对于我们这些后来的艺术创作者来说,才能提供更多的空间。”徐华说。
虽然难,但是徐华并没有停下创作,而是沉下心来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他新近作品里,形成了中国画里的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巧妙结合,在国画里这是非常少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也是徐华面向生活写生具体感受的生动呈现。例如在作品《圣地花开》里,绘画画面很小,却作了大量留白,宝塔山和山丹丹花采用不同的红色渲染,既表现出了革命热情,又有阳光照射的希望之美。
“延安的夏天充满诗意,一次沿延河边散步,柳树青青,宝塔辉映,我用自己的取舍和立意,将宝塔和柳树的位置巧妙设置,画下了《清凉一夏》这幅作品,展现出延安的诗意,画出了那一刹那的美。”徐华说,就这样,他用笔墨留住了南泥湾的风、枣园的月色,杨家岭的春,山丹丹的红……他的山水画并不着眼于山川地貌的视觉表象,而是期望将人文景观和红色文化的内涵传达给每一位观众。
陕北的民间艺术也同样深深地惊艳着徐华。在他的作品《陕北说书》里,窑洞、三弦、一只布堆花样式的猪活灵活现,寥寥数笔就展现出了陕北说书人和其淳朴生活。在国画作品里,这样的创作几乎未曾见过,也是徐华的大胆创新。
着墨华山 写意自然
“1995年,我第一次登华山,当时就被震撼到了,华山的美不分四季,而且它的地质、地貌,特别适合于中国画的表现,中国画的皴法在华山随处可见。算起来,我已经24次登顶华山。”徐华说。
一直以来,华山备受诗人、画家们关注。从李白笔下的“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到寇准眼中“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吟诵;从王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到傅抱石“待细把江山图画”,无不令人赞叹。长安画派的画家们,更是将华山这一主题推向一种新的视觉体验。
作为后长安画派的代表性画家,华山也是徐华永恒的创作母题。对他而言,在华山,能体会四季之变,以天地为徒,与华山交朋友,能感悟华山形、神、色、意之间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意义。
今年,“延安·长安——徐华中国画作品展”在延安博物馆开展,展出徐华近三年围绕延安、华山创作的山水和花鸟主题性国画写意作品150余幅。分为春到延安、江山为岳、与华相宜和文献及艺术年表四个篇章,其中江山为岳这一篇章重点展示了他笔下华山的无限风光。
“正逢一个下雨天,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之前去华山攀登苍龙岭的过程。苍龙岭是华山最险的地方,我利用中国画大写意的手法,体现了天、地、人的对话。这张画,其实就是想传达我对生命的理解。”徐华的《雨中苍龙岭》这幅作品,水墨淋漓、大气俊秀,当时展出时也吸引了许多观众、学者专家驻足欣赏。
登华山一丈,悟道一尺。这些年徐华的身影在下棋亭上、在长空栈道下、在东峰之巅、在风雪中、在云海间,在华山的每一个角落。
静静欣赏他笔下的华山,墨色淋漓,笔触灵动,或浓或淡,或虚或实,勾勒出一座座巍峨的山峦。或高耸入云,或平缓绵延,形态各异,气势磅礴。每一处景致,都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
这些年,徐华先后创作《华山写生·十二图册》《看山还看祖国山·十图册》《江山如画·十图册》《细把江山图画·十二图册》《仙从华山来》等600余幅作品。他已经将自己和华山融为一体。
“如果说前辈画家石鲁‘华岳天高月色斜,横眉冷对镇雄关’所画的是华山之魂,何海霞‘峰插天界外,倒影黄河里’所表现的是华山之壮的话,徐华则画出了华山之俏。”中国文联特约研究院、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屈健说。
“画华山,除了古代的王履外,今天似乎只有两个人给人印象,一个是傅抱石。傅抱石就在山脚画,画了个大印象,那种奔腾狂放的散锋笔法成就了他的作品。另一个是石鲁,画的是华山的天梯,但他的关注点不在华山本身,而是借华山来传递他稚拙野霸的笔墨。”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林木说。
人们常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为了画画,徐华曾三下华山著名的险道鹞子翻身,在悬崖下写生。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喜欢画华山。他说,一个画家,要与山川交朋友,要拜山川为师,才能胸怀丘壑,运笔自如畅达。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的杂言上写道:“以蹊径之怪奇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也就是说,在山水作品中,好的笔墨能够承载文化气息,文化的修养和境界。因此,笔墨不单是一种纯技法层面的东西,它承载着文化人的一种文兴。所以,笔墨对于山水画始终是一种追求,始终是山水的价值所在。
“徐华笔下的华山,只取一些小角落,一株华山松,一块陡峭的石壁,一条上山的石径,再辅以一些烟云,由于造型的任务不复杂,他反而可以在其中驰骋其淋漓的墨象,或泼墨或破墨,画面浓浓淡淡,又以淡墨为主,笔墨独具特色。”林木说。
寄情山水 创新不已
“长安画派”是中国五大画派之一,由石鲁、赵望云、李梓盛、康师尧、何海霞、方济众等画家为代表组成。石鲁是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也是新中国美术事业上不可磨灭的一个名字。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年仅十八岁的石鲁靠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不远千里从四川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从20岁到30岁,延安十年,让他从此踏上了一条与黄土高原、黄河两岸密不可分的艺术之路。
有文这样描写延安时期的石鲁:时而在南七里的山头,时而在杜甫川的硷畔,一忽儿在延水之滨,一忽儿又在凤凰山麓,坐着个自制的小马扎,为农民、石匠,为牧羊人、赶脚汉,为自卫军、老红军、小八路,为女战士、婆姨、女子、老汉、娃娃潜心写照。为陕北的山水、陕北的窑洞、山村,以及陕北的蓝天、白云、落日、炊烟写生。
铁血染山河,丹青抒壮歌。像石鲁一样的延安时期的美术家们在烈火淬炼中铸就的精神品质,经过几代人薪火相传,已经凝成一种文化血脉,融汇于中国艺术的长河中。这种精神如今也吸引着新时代的艺术家到延安寻找精神归属。
“这些年,我一直在研究石鲁,他的创作理念为我提供了持续的吸引力,让我也不断向传统汲取营养,向自我寻求突破。”徐华说。
翻开徐华所著《石鲁绘画研究》,里面对于石鲁绘画及人生经历的研究清晰透彻。“这幅《种瓜得瓜》成画于1962年,以一个窑洞院落为背景,一群孩子在跳绳嬉戏,窑洞顶堆满了成熟的大南瓜,以瓜喻人,寓意孩子们茁壮成长,充分表现了画家心中有民情,笔下力透纸背的厚意所在。这是石鲁那个时代艺术家能够领悟,并运用到实践中的创作手法。”徐华说。
到延安,是追寻,亦是探索。如何在前人足迹的指引下,再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难事,需要用眼、用心、用情。描绘新时代的延安,延安精神依旧能提供养分。
“历经几十年的退耕还林,如今的延安,山也绿了,水也青了,鸟儿也多了,生态越来越好,对于绘画创作者来说,也提供了一种新的面貌。”徐华说。
为了创作,徐华这几年还到乾坤湾、甘泉大峡谷等自然景观四处写生。他计划将延安所有的红色旧址,用画作逐一一呈现,让富有时代新意的山水画呈现在大众的眼前。
“毛主席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中提到‘下马观花’。他对鲁迅艺术学院的学员们说:俗话说,‘走马观花不如驻马观花,驻马看花又不如下马观花。’我希望你们都要下马观花。”徐华说,这句话在如今的时代,依然能启发每一个创作者,要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深入人民。
所以在将来的创作当中,他想在延安继续沿着前人的足迹,不断创作。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铺路石”,挖掘出自己想要表现的物象,展现出作品的时代性。后续他将完成一本延安美术的一本专著文集,再创作一组关于革命纪念地系列组画,让延安精神在绘画里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