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县城关小学校长 徐树洋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我在每天有限的手机浏览时间里关注的主要内容。微信朋友圈这个小小的窗口里,有时能窥见生活中最温暖人心的瞬间。
一天,一位家长兴高采烈地晒出孩子获得学校奖状的照片,并且她还额外又给孩子颁发了两张奖状和一个精致的小黄人文具盒。孩子那灿烂的笑容仿佛能从屏幕里溢出来,家长脸上也是难掩自豪与喜悦,这画面,真是母贤子孝,满满的温馨感扑面而来。
几张照片配上几句简单的文案,却如同石子投入心湖,激起层层涟漪,让人遐想不断。仔细想想,让孩子如此兴奋的,并非仅仅是那几张奖状,或者是作为奖励的小黄人文具盒,而是那背后所代表的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其实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小的渴望,就像藏在心底的种子,渴望被认可、被欣赏的阳光雨露来滋养。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给予孩子这份认可本应是轻而易举的事,可为什么我们却常常忽视了呢?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他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探险家,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勇气,他们渴望在每一次小小的探索后,都能得到大人们赞许的目光。可现实呢?很多时候我们却总是后知后觉,往往要等到孩子在失落、甚至绝望的深渊里挣扎时,才意识到原来我们的认可对他们来说是那么重要。孩子的心灵就像娇嫩的花朵,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被欣赏、被赞扬、被鼓舞的阳光照耀,这样他们才能绽放得更加灿烂。这难道不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最应该做的事吗?
然而,当下的教育却似乎陷入了一种“怪圈”,这种“怪圈”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把孩子和家长、老师都卷了进去,这就是让人谈之色变的“内卷”。教育的悲哀之处,就在于我们总是对孩子有着不切实际的期望,把家长自己都无法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强迫他们去实现。孩子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可在我们眼中,他们似乎永远都可以更努力,孩子已经足够优秀了,可我们却觉得他们还能更优秀。这种无休止的追求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鞭子,抽打着孩子稚嫩的双肩。
家长们陷入了内卷的焦虑之中,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可这份急切却让孩子承受了不该承受的痛苦。孩子们在那看不见尽头的学业负担下艰难地挣扎着,就像一只只被丝线缠住的小蝴蝶,努力地想要挣脱却无能为力。而老师们呢,也被卷入了这场无形的战争。他们本应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可在教育内卷的压力下,却不得不给孩子们灌输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知识。孩子们只能硬着头皮去接受,就像小鸭子被强行喂食,哪怕撑得难受也无法拒绝。再看看社会这个大舞台,更是给孩子们施加了无形却沉重的压力。
当这种压力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孩子身上时,那些可怕的后果就接踵而至了。有的孩子开始对学习产生了深深的厌恶之情,一看到书本就像看到了洪水猛兽;有的孩子甚至选择了逃学,逃离那让他们喘不过气来的校园;还有的孩子,在长期的压抑下,心灵的天空布满了乌云,陷入了抑郁的泥沼。这时候,家长们慌了神,他们一脸无辜地说:“我没对他怎么样啊,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老师们也感到惊讶:“我对所有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呀,怎么这个学生就出问题了呢?”而社会呢,更是冷漠地评论道:“现在的孩子就是太脆弱了,这么点压力都承受不了,简直就是温室里的花朵。”可是,孩子们内心的呐喊又有谁能听到呢?
这时候,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教育啊,就像培育一棵小树苗,是有它自身的规律的,我们不能一味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就像不能不停地给小树苗浇水施肥,否则它只会被淹死或者烧死。适当的压力就像恰到好处的阳光雨露,能促使孩子成长,但过度了就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有的可能是娇艳的玫瑰,有的可能是坚韧的松柏,有的可能是清新的百合。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适合他们生长的土壤和环境,让他们在自己的节奏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适当的放松是必不可少的。就像琴弦不能总是紧绷着,偶尔也需要松一松,才能弹奏出美妙的音乐。我们要注重孩子个性的培育,要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不是每个孩子都要成为站在金字塔尖的人,大多数孩子的一生可能都是平凡而普通的。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平凡并不意味着失败,平凡也可以充满快乐。在这个世界上,总有少数的“超人”会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们可以为他们的成就喝彩鼓掌。而我们大多数人,就安心地在自己平凡的角色里,享受简单的幸福就好。
我们要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就像在岔路口,我们不要强行拉着孩子走我们认为正确的路,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选择。他们的人生应该由他们自己做主,无论是快乐、健康还是成就,都应该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去追求。毕竟,人生苦短,让孩子在自主选择中找到生命的永恒意义,这才是教育的真谛,也是我们所期望的最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