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16日
赤胆忠心写芳华 余热生辉映晚霞
——“老兵”呼荣碧的不凡人生
  记者 叶树峰 通讯员 张萌 马倩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他们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用一生诠释了军人的忠诚与担当,即便岁月流转,那深入骨髓的军人精神从未褪色。
  呼荣碧老人,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延川籍老兵。他个头不高,头发花白,经常穿着一身旧军装,腰背微驼但时时昂首挺胸。在他的胸前,挂满了一枚枚熠熠生辉的勋章。这些勋章,承载着时代的更迭与历史的厚重,有的代表着进藏平叛的荣誉,有的彰显着中印边境自卫反击的功勋,有的诉说了暮年后的默默耕耘。
  枪林弹雨里打出浴火荣光
  呼荣碧1942年11月出生在延川县折家洼村一个贫农家庭,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国家的召唤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热血青年的心。受到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事迹的影响,呼荣碧从小便树立了从军当兵的梦想。
  1958年,年仅16岁的呼荣碧如愿参军入伍,像当时无数的有志青年一样,他怀着对绿色军装的憧憬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踏上了军旅征程,开启了崭新的人生篇章。
  1959年,刚刚入伍的呼荣碧就参加了平息西藏叛乱的战役。西藏的气候极其恶劣,战士们的装备也很简陋,没有房子、帐篷避寒,晚上只能睡在草滩和羊圈。由于缺乏物资,战士们只能铲开一块地,下面铺上方块雨衣,把军大衣盖在身上互相抱着取暖。有时候下起大雪,战士们就会被漫天的大雪覆盖,第二天早上除了站岗的哨兵,其他人都是从雪坑里爬起来的。
  次年3月,呼荣碧所在的连队奉命追击敌军骑兵连,每人负重30公斤,一夜遇到了8道冰河,水上面有冰块,冰块划破了胸部,鲜血和冰冻结在了身上。过完冰河后,全连冻得没有一个人能说出话来,等体力稍稍恢复后继续追击敌人……这些艰苦的岁月便是呼荣碧在西藏平叛战役中的真实经历。
  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呼荣碧所在的五连七班奉命攻击盘踞在登班山梁的敌人。呼荣碧带领“尖刀班”迅速出击,在距离敌人二三十米处,他大喊一声“投弹”,一颗颗手榴弹飞进敌人战壕,印军的机枪瞬间熄了火、哑了声。战士们趁机发起了猛烈进攻,连续突破了敌人的5道防线,击毙敌人30余名,和连队主力一起消灭了登班守敌两个连。
  “这些经历一直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不敢遗忘。当时牺牲了很多战友,而我侥幸活了下来,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和富强,获得了国家颁发的荣誉,享受了社会给予的福利,我也要将战友们为国为家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传承下去。”提起曾经在枪林弹雨中的战斗往事,呼荣碧依然慷慨激昂。
   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1978年,呼荣碧因残转业回到故乡延川县,先后任延川县劳动服务局局长、延川县卫生局党委副书记。
  虽然已经退役,但呼荣碧退伍不褪志,仍以军人的作风、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加倍努力工作。他把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到军营、厂矿、机关、学校、社区和农村讲党课、忆党风,传承党的红色革命精神。
  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呼荣碧收集和整理了西藏平叛战役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书籍、报刊、图片、衣物以及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腾出自己家的一孔窑洞和一间平房,创办了延川县第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由于他家的房屋和窑洞拆迁,经过多方奔走,与有关部门协调,在延川县第二中学腾出了一间空教室,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劳作和重新改造,建成了一座宽敞的大展室,命名为“延川县红色教育基地”。
  在呼荣碧心里,最感动的是每当他身穿挂满勋章的军装走进学校、机关单位、军营,都会被团团围住,尤其在学校,孩子们看到他都会热情围上来,有的要摸一摸勋章,有的要抢着握手合影留念,这种时刻往往令他热泪盈眶。看到祖国的花朵们茁壮成长,看到红色基因得以代代相传,革命事业后继有人,呼荣碧深知,这才是社会所需要的正能量,这不仅是对他的尊重、支持和激励,更是对他牺牲的战友们最好的告慰。
  “我已经80多岁了,身体大不如以前了,但我是一名军人,只要我能走得了路、说得了话,我就要一直讲,坚定不移地把红色基因薪火传递下去,守护好战友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呼荣碧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如今,呼荣碧虽然已至耄耋之年,但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他穿着那身挂满军功勋章的军装,时刻准备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