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音樵 通讯员 白杨越
“咱平时常说的‘3332’,其中的一个‘3’就是多留枝、早拉枝、强拉枝。你们看这棵树现在地上的部分已经比刚种时粗了3倍。冬天到了,咱一定要做好强拉枝工作。”寒冷的冬日,陕西省种子工作总站副站长、黄龙县政府挂职副县长杨林在果园里向果农们耐心讲解着冬季果园管理的要点。
黄龙县作为典型的农业县,近年来在农业发展上积极探索创新,而杨林的到来,给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本身学农,是高级农艺师,来到黄龙后发现这里虽然人少,但土地面积大,发展农业的前景好,我想深入基层了解农业实际发展情况,希望能把外面的经验在此试点推广。”杨林说。
初来乍到,杨林结合所学所看所思,认识到要想提升山区农业水平,必须不断创新,注入科技力量。
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杨林以省上主推的粮食和果业技术为切入点,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优化推广。在果业发展方面,杨林提出采用先进的“3332”模式建园。为避免企业建园或果农流转土地带来的弊端,他采取党政干部和技术干部包抓、果农自建园的新模式,全县115户农民、9个村子参与其中,建成1100多亩高标准果园。这些果园由原来经济效益低的老果园或核桃园改造而来,预计2025年每亩挂果量可达1000公斤左右。在杨林的指导下,黄龙县今年还对11万多亩老园进行提质增效,苹果产量提升10%,全县增产1.5万吨左右。
三岔镇四条梁村党支部书记常建立对杨林的工作赞不绝口:“杨县长手把手教技术,让我们认识到了‘3332’技术的优势。虽然建园成本高,但县上补助了5000元,我带头种了10亩,果树长势很好。”
除了果业,玉米也是黄龙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地社会化组织规模小、品种和密度有待提高等问题,杨林结合省农业农村厅推广的玉米“5335”种植模式,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施玉米单产提升“1+百千万”行动,并在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取得了显著成果。10月23日,经全市玉米生产实地测产评估,黄龙县三岔镇孟家山村的百亩攻关田最高亩产达1213公斤,比去年增加了93公斤,位居全市第一,创历史新高。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说过的一句话,也是杨林记挂在心间的一句话,“我立志做一粒高品质、有活力的‘好种子’,努力做大做好种子这篇文章。”
今年,杨林多方奔走,推动崾崄乡成立农事服务中心,村集体注入资金建成办公、教学、技术培训、农资、机械、粮库、烘干塔等基础设施,邀请运营商加入,为农民提供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通过与厂家直接合作降低农资成本,籽粒收获后直接烘干储存,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利润。同时,专业人员各司其职,村集体还能分红,党组织参与管理保障国有资产和农民利益。
中药材产业领域,杨林同样下了大力气。黄龙县拥有60万亩野生连翘资源。为将野生资源转化为产业,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杨林提出野生抚育路线,划定野生富集区标准,在全县选出4个约1.3万多亩的点位,由村集体带领村民清理杂草树叶,给予务工费用。经过各方努力,黄龙4个村集体管护的野生富集区产量可观,均在5吨左右,村集体获利达10万元以上。此外,杨林积极向外探索,牵头聘了请专业团队进行种子资源多样性调查,计划未来2-3年将野生抚育面积扩展到5万亩。
界头庙镇高梁村今年3月份开始建设野生连翘抚育示范区,筛选出2700亩区域,雇用本村群众2000余人次,群众务工收入40余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天福感慨地说:“这片连翘基地是杨林县长为村民办的大好事,大家都很感激。”
在黄龙挂职的这几年,杨林不仅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也为年轻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提供了优秀范例。他表示,挂职干部要发挥纽带作用,把省厅资源与县域对接,同时要学习基层经验,真正将项目落地落实,在与基层干部群众的交流互动中共同成长。
站在黄龙的山峁上,杨林又陷入了沉思,关于未来农业发展,他还有很多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