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县(今隶属菏泽市)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历任黄州司理参军、江州军事判官、开封府司法参军、刑部详复官、群牧判官、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以及秀州、汝州、同州知州,永兴军知军,陕西都转运使,参知政事兼并州知州,尚书左丞相,累官至枢密副使、枢密使、太子太保等,封颖国公。他不仅与韩琦、范仲淹等人交好,还提携司马光、狄青等人,堪称北宋肱股之臣。
宝元二年(1039),庞籍以刑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出任陕西体量安抚使、都转运使。次年,宋夏延州三川口之战宋军惨败,时任鄜延都监的黄德和临阵逃脱,鄜延环庆副都部署刘平、石元孙被俘后不屈而死。战后,黄德和为掩盖罪责,反而诬蔑刘平、石元孙投敌。原任鄜延路钤辖卢守勤与通判计用章闻后,立即奏知仁宗,揭露黄德和临阵脱逃之罪,为刘平、石元孙辩诬。朝廷遂将黄德和囚禁河中府狱中,令庞籍与文彦博偕同调查审理。庞籍上言:“黄德和退却应当诛杀,刘平尽力而战,裹尸疆场,应该抚恤其子孙。”由于庞籍的刚正执法,黄德和被腰斩于河中府,悬首延州城,战殁三川口将士的英灵得以告慰。
庆历元年(1041)四月,范仲淹因好水川之败被问责,贬任庆州。庞籍以龙图阁直学士继任鄜延路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兼任延州知州。当年七月,西夏军队乘好水川之战胜利的余威,发兵进攻北宋麟、府二州(今神木、府谷)。庞籍命鄜延路部署许怀德领兵万余由延水关东渡黄河,经晋西北迂回增援。经宋军力战,麟、府二州得以保全。九月,鄜延都钤辖张亢总领麟、府军马公事,负责二州防务。张亢至府州后,先后破敌于柏子寨和兔毛川,并筑宣威等寨,扼住西夏进犯之路,保证了延州东路安全。
庞籍镇守延州期间,继续执行范仲淹广筑堡寨,积极防御,巩固边防的战略,对遭西夏军破坏严重的金明、承平、塞门、安远、栲栳诸寨进行修复加固,戍兵十万,坚壁完垒,西夏兵不敢贸然南犯,边境战事稍安。
杏子河谷古称浑州川,有良田万顷,也是西夏进犯延州的用兵通道之一。庞籍派部将狄青率领万余人,在桥子谷旁修筑招安寨重兵防守,并招募流民进行屯耕,将收获的粮食作为军需之用。周美偷袭攻取承平寨,王信修筑龙安寨,将所有失地全部收复,修筑十一座城池,开通了保安军癿名寨至军北平戎寨之间七十里道路,打通延州城东南方向永和关、乌仁关的粮秣运输通道。同时改革阵法,将东西列队的一字长蛇阵更变为矩形方阵,此项改革不仅提高了攻守能力,还节约了不少兵甲器械,军队战斗力显著增强。
宋夏之间的长期战争,使两国都蒙受巨大损失。特别是西夏因此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加上辽国日益威胁其东北边境,内外交困之下,元昊只得频繁遣使求和,“使者往返逾年”。庞籍坚持原则,毫不让步。庆历四年(1044),元昊上誓表,向宋称臣,划分疆界,各筑城堡,重开榷场、和市,恢复边境贸易。次年正月,庞籍升任枢密副使。庞籍在延州三年多建树颇多,延安民众感念其德,将他与范仲淹并称,在清凉山麓建范公祠、庞公祠,历代祭祀不绝。
庞籍历练官场数十年,阅人无数,尤其明于料事,直言敢谏,知人善任,提携英才。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被庞籍目为奇才,一路提携。皇祐元年(1049),庞籍升任枢密使,曾举荐司马光任馆阁校勘未果。皇祐三年(1051)转任宰相的庞籍推荐三十三岁的司马光出任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由于他的提携,司马光得以施展才华,历任殿中丞、史馆检讨、集贤院校理、翰林院学士等职,一生著作等身,尤以史学经典《资治通鉴》享誉千年。
皇祐四年(1052)六月,深受庞籍赏识器重的狄青升任枢密副使。适值广西侬智高叛乱,广南西路体量安抚提举经制贼盗使杨畋率兵平叛,数月无功。时任尚书左丞相的庞籍推荐了刚刚担任枢密副使的狄青挂帅出征。谏官韩绛认为武人不应当专任,上言反对。仁宗以此询问庞籍。庞籍说:“狄青起自行伍,如果用文臣来辅佐他,会造成号令不统一,还不如不派遣。”力主狄青当此重任。仁宗遂诏令岭南诸军均受狄青调度指挥。狄青果然不负众望,不久之后,战胜侬智高叛乱的捷报传到朝廷,宋仁宗称赞说:“(狄)青破贼,卿之力也!”
至和二年(1055),庞籍因受到韩绛的谗言参奏而被罢相,贬知永兴军。临别前宋仁宗问他,文彦博与富弼二人为相如何?庞籍直言他二人为不二人选,如任宰相定是大宋之福。还直言进谏,既然用了就不要疑虑,不然就会成为朝廷之忧。这就是熟语“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出处。文彦博、富弼在他的举荐下成为一代名相。
嘉祐五年(1060),已七十二岁高龄的庞籍被召还京。他几次上书告老,以太子太保致仕,封为颖国公。嘉祐八年(1063)三月庞籍去世,终年七十六岁。重病在床的仁宗特遣使吊唁并资助其家办理丧事。同年六月追赠司空,加侍中,谥号庄敏。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