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妻子为黎东亮配戴人工耳蜗体外机 “我重新听到了父母叫我东亮,听到了儿子叫我爸爸,听到很多我以前熟悉却无法感知的声音。”黎东亮幸福地说。
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要从今年8月12日说起,那天,对于黎东亮一家人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
“先开始感觉很嘈杂,但是适应一会后,就基本能听清别人说话了。”当人工耳蜗开机的那一刻,黎东亮听到了久违的声音,他喜极而泣,赶紧拿起手机,跟爸爸妈妈报喜。
黎东亮是吴起县吴起街道杨城子村村民,夫妻两人都是一级残疾。从耳鸣到双耳听力逐年下降,从戴上助听器到两耳失聪,从“结缘”残联到装上人工耳蜗,一路磕磕绊绊走过了16个年头,最终乘着好政策的东风,重获新“声”。
8年,父子求医路
黎东亮1978年9月出生于一个普通的陕北农村家庭,虽然生活并不富足,但也充满快乐。
2009年夏天的一个中午,黎东亮突然感觉自己耳朵里很嘈杂,不时“轰隆隆”响,此后偶尔感觉头闷,有时还会晕倒。
父亲黎海军急忙带他去医院检查,双耳神经性耳聋的检查结果犹如一颗炸弹,将岁月静好的家庭击得粉碎。
“虽然救治很积极,但右耳因鼓膜穿孔而失聪,左耳听力明显下降。”黎东亮回忆说。
慢慢地,黎东亮的听力越来越差。隔一堵墙,父母就是喊再大声,他也毫无反应。
“听大人说,耳聋后会慢慢变成哑巴,我不想变成那样。”那时候的黎东亮,内心充满了了恐惧。
和所有父亲一样,孩子健康是黎海军最大的心愿。多年来,黎海军带着儿子先后10余次辗转于延安、西安、宁夏等各大医院,中医、西医瞧了个遍。
8年时间,为了给黎东亮看病,本就清贫的家底变得捉襟见肘,病情没有好转多少,家里已经欠下了15万元的外债。
到了2016年,黎东亮能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弱。
“医生说只能装人工耳蜗,得20多万元的费用,而且手术也不一定能确保成功。”高昂的医疗费用让一家人有心无力。
“最后只能东借西凑,给儿子买了助听器,效果还不错。”谈起此事,黎海军用粗糙的手抹了一下泛着泪花的双眼。
2017年,病魔再度来袭。而立之年的黎东亮几乎进入了无声世界。此后,他变得越来越内向,对未来失去了希望。
8年,结缘“娘家人” 2017年12月5日,黎东亮办理了残疾证,残疾等级为一级。从此,残联成了黎东亮的“娘家人”。
2019年,2021年,2023年,黎东亮3次免费在吴起县残联领到了助听器,几年来残联为他义诊10余次。
“到后来,助听器也不管用了。”吴起县残联康复工作负责人罗鹏侠说,但黎东亮一直是他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随着国家的普惠政策越来越好,对残疾人的关爱更显拳拳之心。2024年,“通过捐赠项目免费植入人工耳蜗恢复听力”的好消息传到了黎东亮的家里。
6月5日,黎东亮在父亲的陪伴下来到县残联,经过专业人员检查、筛选,反复评估。所幸,他的身体条件符合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我们愿意试一试!”黎海军郑重地表示,他通过手语告知儿子,黎东亮频频点头表示同意。
有了县残联的牵线搭桥,加之黎东亮的特殊家庭,上海力声特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临沂慈善人工耳蜗救助基金和医保为黎东亮植入了人工耳蜗。
6月9日,黎东亮在上海长海医院成功接受了左侧人工耳蜗植入手术。8月12日,在西安惠耳国际听力中心,人工耳蜗开机。
“经测试,听力为45分贝。”黎东亮的检查报告上显示。
时隔8年,黎东亮再次听到了父母的呼唤,72岁的黎海军快乐得像个孩子,兴奋得快要跳起来了。
“谢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残联,这相当于给我们一家省下了20多万元啊!”黎海军一家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24年,吴起县残联通过辅具适配人工耳蜗公益项目,为黎东亮、张东升、刘海岗3人成功植入人工耳蜗,减免费用达61.2万元,还通过听力关爱项目为150名残疾人发放助听器。
“助残辅具就像一束明亮的光,照亮了残疾人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今后,我们将继续做好回访工作,协调处理好残疾人与助听器机构之间的售后维修等问题,帮助残疾人‘补偿’听力功能,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吴起县残联理事长庞巧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