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21日
延安古代历史人物
宋·种世衡、种谔父子经营延州
  种世衡,字仲平,河南洛阳人,名震天下的“种家军”缔造者。其叔父种放精于易学而无意科举,隐居终南山著书立说名满天下,时称大儒。虽经众位显宦一再推荐入朝面圣,数次入仕复数次归山,始终奔走于朝廷与终南山之间。大中祥符四年(1011)正月,再次入京朝觐,陪真宗皇帝祭祀汾阴,被授予工部侍郎。大中祥符八年(1015)十一月,种放在隐居处安然离世,追赠工部尚书。其胞侄种世衡蒙恩荫补将作监主簿,后升迁至太子中书舍人。后外放地方,历任泾阳知县、凤州通判、孟州司马、卫尉寺丞、随州监酒、同州签书等职。
  宝元元年(1038)元昊正式建国称王,宋仁宗接受众臣建议积极备战。时任鄜州判官的种世衡鉴于延州东北守备不足,建议在故宽州城基础上修建新城,一来作为延州东北防御前沿,保障延州安全,二来可以保障河东郡县供应延州粮秣通道畅通,三来还能以此为桥头堡,向北谋取西夏的夏、银二州。这个具有战略眼光的建议得到朝廷批准,命种世衡督工修建。此城修筑时,夏军不时派兵骚扰,宋军且战且建,日夜不停。这里虽然军事位置重要,但遍山皆为石质构造,缺乏水源,有人说建城后也不可守。于是种世衡命令掘井取水,挖至五丈深时遇到石层,石工推辞不干。种世衡以每挖出一畚箕石渣赏铜钱一百作为悬赏,重赏之下终得清泉,且水量汹涌,朝廷赐名清涧城,命种世衡为首任守城主将。
  种世衡镇守清涧城期间,大力发展经济。他命士兵开营田两千顷,收粟以供军需,又招募商贾,由官府贷给本钱,经营以赢其利,清涧城很快富足起来。这种经营模式也为后世所继承并发扬光大。他还十分善于同这里的党项民众搞好关系,经常慰劳其部落领袖,或把自己的衣服赠予他们或与他们喝酒叙谈,常常得到不少夏军情报,所以党项熟户民众都乐于为他所用。种世衡的边备骑射训练也是独创一格。平时吏民有小的过失时,他便叫犯错者射箭,若是射中目标便免于责罚。如有人因事求他,也是以射箭中标与否来定夺。“因令诸族置烽火,有急则举燧,介马以待。又课吏民射,有过失,射中则释其罪;有辞某事、请某事,辄因中否而与夺之。由是人人自励,虽屠贩倡优皆精于射,敌不敢复近环州。”
  范仲淹镇延州时就十分赏识种世衡的才干,庆历二年(1042)在庆州任上,范仲淹以种世衡熟悉蕃情,深受党项人信任为由,极力推荐他担任环庆路兵马钤辖、环州知州。环州的一位家族酋长奴讹听说种世衡到任专门到城外迎接,并与他约定犒劳本族。第二天种世衡不顾三尺大雪应约而至,“奴讹大惊,率其族罗拜听命。又有兀二族授敌伪补,世衡招之不至,便命蕃官慕恩出兵讨之,其后百余帐皆自归,莫敢贰。”
  种世衡驻守鄜延、环庆数十年,一贯坚持军民屯田种粟,鼓励兴办商业,发展经济,补充军需,改善士兵粮饷待遇。士兵有病,便命自己一个儿子专门负责其饮食治疗,士兵都愿拼死效力。他奉命修筑细腰城时,不顾身体有病,率所部将士昼夜筑城。城修好后,因年老体弱殉职任所,军中痛哭,就连附近的党项民众也纷纷前来吊唁,清涧和环州的百姓也为他修祠挂像纪念。
  种世衡有四子,父子相继,当时人称“种家军”,史志载之不绝。种祐、种谔、种珍皆有将才,关中号称“三种”。种谊也是文武兼备,任鄜州知州时西夏侵犯延州,他奉命统诸将迎敌,夏军听说主将是种谊,纷纷不战溃退而去。当时延安流传“得一种谊,胜过精兵二十万”。种谔功高位显,尤可称道。
  种谔,字子正,从小随其父在军营中成长,耳濡目染,锻炼得武艺出众、有勇有谋。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治平三年(1066),被新任延州知州陆诜提拔为清涧城知城。当时,夏将嵬名山部驻绥州(今绥德),与清涧为邻。因种世衡镇守该城时对党项部落采取比较开明的政策,民族关系相对较好。种谔接任后,嵬名山之弟夷山暗地归顺宋朝,种谔便请他策动嵬名山投宋,次年以和平方式计取绥州。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种谔升任鄜延路兵马钤辖,负责两州军事,统精兵两万出无定川,直逼横山,计划收复银、夏二州,后因庆州兵变,无果而终。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沈括知延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种谔任鄜延路副总管。次年,西夏梁太后专权,囚禁惠宗秉常,朝中内部分裂,宋朝廷欲乘西夏政局不稳的有利时机伐夏。种谔面奏神宗:“夏国无人,秉常为无能孺子,我愿领兵生擒夏主。”神宗命令调集环庆、鄜延、河东军,兵分五路,任命种谔为经略安抚副使、延州兵马总管,诸路兵将均受其节制。沈括留守延州,保障军需。当年九月,种谔率鄜延路将士五万四千余众及畿内七将兵士三万九千名,计十万大军连战皆捷,所向披靡。十月,围攻米脂城,夏军八万来援,种谔大军将其阻击在无定川大破之,西夏米脂守将令介讹遇以城降宋。捷报传至京城,君臣同庆,龙图阁学士苏轼作《闻种谔米脂川大捷》:“闻说将军取乞银,将军旗鼓捷如神。应知无定河边柳,得共江南雪絮春。”
  元丰五元(1082)五月,沈括和种谔鉴于上年秋季大举伐夏曾取银、夏、宥三州而无力驻守的教训,建议修筑乌延城(今横山境内),以扼夏军南下之路。种谔亲自进京面奏神宗:“横山延袤千里,多马宜稼,人物劲悍善战,且有盐铁之利,夏人恃以为生。其城垒皆控险,足以守御。今之兴功,当自银州始,其次迁宥州,又其次迁夏州。三郡鼎峙,则横山之地已囊括其中。又其次修盐州,则横山强兵战马、山泽之利,尽归中国。其势居高,俯视兴、灵,可以直覆巢穴。”宋神宗十分赞赏,派给事中徐禧及内使李舜举前往延州具体督办。谁料徐禧到延州后,以钦差大臣自居,乘种谔留京未返之机说动沈括一改初议,决定改筑永乐城(今横山党岔乡王家坬村石峁山)。徐禧又上书巧言蛊惑神宗,并获得首肯。尽管种谔极力反对亦无济于事,只得留守延州。不幸的是永乐城修好刚九天便被夏军攻破,宋军士卒役夫死伤二十余万,连徐禧也死于乱军之中。沈括因驻守米脂城而幸免于难,却因永乐城之败被株连问责,被贬为均州团练使随州安置。种谔继沈括之任,被命为延州知州。不几月便悲愤交加,背上生恶疽并发而亡,谋取横山之壮志未酬,饮恨九泉之下。(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