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22日
延安行
许新晓
  人的一生中都有一个向往的地方,让人心心念念。延安,于我而言就是这样的地方。中学时读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激昂而深情的诗句,深深烙印在心里,唤起我们的青春热血,心驰神往。影视剧中革命先辈在延安的峥嵘岁月,让我们一次次在历史的回望中获得激励和鼓舞,热血澎湃,延安精神浸润在心。
  “一定要去一次延安!”这个心愿与日俱增。
  甲辰初冬,心愿达成,参加中国报业协会党建工作座谈会暨延安行大调研活动,终于有机会踏上延安这片红色的土地。
  延安,与其说是一座城市,其实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力量。三天的活动,那一处处革命旧址,那泛着岁月印记的一件件展品,一次次的触动着我的心灵。
  出南泥湾机场时虽有些寒意,却掩不住内心的激动。候机楼前树立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八个红灿灿的大字首先映入眼帘,浓烈的“延安气息”扑面而来。
  “延安,我来了。”初冬的陕北高原,广袤的山岭上成片的树木或杏黄,或金黄,或橙红,与大片的绿色交织在一起,如一幅绚烂的油画,薄雾轻掩,别有一番韵致。
  宝塔山是延安的标志和象征。“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登上宝塔山,苍松翠柏掩映,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的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延安宝塔耸立于群山之冠,映照苍穹。这座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砖塔,见证了当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十三载峥嵘岁月和伟大历史贡献。今天站在宝塔山,多年的向往终于实现。仰望宝塔,群山苍茫,圣地景色尽收眼底,高原风光一览无余,俯瞰延安城,一座具有古城风貌、凸显圣地氛围的城市拔节而起,清清延河水挽着城市向东奔流前行。这里展示着一张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和现今城市风貌的对比照片,无声讲述着延安的发展变化,沧桑巨变,令人震撼;宝塔光辉,映照未来。
  从这里眺望延河之滨的清凉山,陈毅元帅诗作中“万众瞩目清凉山”的几个大字,镶嵌在高高的崖壁上,让人肃然起敬。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央印刷厂、中共新华通讯总社、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边区群众报社等所在地,是党新闻事业的发祥地和摇篮。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面对这缭绕红色电波、传播革命声音、播洒理想之光的高燃之地,心潮澎湃。回想着当年新闻前辈们在那一间间简陋的窑洞里,在昏暗的油灯下写稿、编辑、排版、印刷,在那些艰苦卓绝的日子里以笔为剑,以梦为驹,通过报纸、宣传册、广播,将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边区人民火热的生活传遍大江南北,以新闻工作者独特的方式在这里树立起信念与牺牲、光荣与梦想的丰碑。“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清凉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从这里发出的每一篇文稿、每一束电波,像是一道道耀眼的闪电,划破黑暗的夜空,照亮中国的希望。
  延安的每一寸土地,无不在讲述着一段段动人的革命故事,每一孔窑洞,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此行,清凉山新闻纪念馆因布展未能参观,甚是遗憾。岁月流逝,精神不朽。眼前这座看似普通的黄土山麓,历经岁月洗礼,依旧熠熠生辉。她的每一孔窑洞、每一株树木,都在默默述说着激情燃烧的岁月。她所孕育的新闻工作者的革命精神,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勇担使命、奋勇前行。在这里接受精神洗礼,重温党的新闻工作职责使命,倍感自豪和光荣,这种真切的感受一如我在会议交流发言时所说:“这是一次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坚定信仰之旅。我们要从‘红色新闻山’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更好地服务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
  延安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在人们印象中,陕北也不应被简单的定义为黄土地。走进延安,方知延安不止一个面孔,她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接续地和国家综合能源基地。1907年在延长县开出的“延一井”,为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点”吴起县,我们参观了今年7月10日投产的延长气田采气三厂周湾净化厂。经过安检、换装,走进厂区,只见各类装置排列,管道纵横,高高的“火炬”熊熊燃烧。中控室内,操作人员盯着显示屏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和虚拟管线,不断地敲击着键盘和鼠标,或许他们某一个人的一个指令,正将这里生产的天然气经陕京管道系统最终输往京津冀地区。
  岁月更迭,精神弥坚。11月的陕北,寒风初起,但处处充满勃勃生机。在吴起县吴起镇,现代化的大棚散布在山野中,棚内绿意盎然,香瓜正蓬勃生长;新式窑洞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马湾村瓜农魏经学一家5口,今年刚花10万元改造了7孔旧窑洞,钱花了不少,但魏经学觉得值得,“住得舒坦”。他说家里有5个农业大棚,种的都是马湾香瓜,一年收入在30万元左右,还有屋顶光伏板收入。马湾村农业园区产值一年800余万元,马湾香瓜香飘四野。马湾村是延安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一个缩影。在延安精神的照耀下,延安人民大笔书写着一幅幅和美乡村的动人篇章。
  几天行程,时间匆匆。行走在延安,内心满是景仰和感动。回望历史,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难以释怀。在枣园,从老一辈革命家的窑洞旧居到出口处,是一段几十米长的笔直道路,两旁是高大的银杏树,此时在高天淡云的映衬下,树上杏叶泛着金黄,路上洒满金色的落叶,走在其间,就如踏上一条金光大道,向着远方,一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