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逵,字仲通,开封人,出身于武功世家。康定元年(1040),其兄郭遵在宋夏三川口之战中壮烈牺牲,朝廷荫录郭逵为三班奉职,受到时任陕西经略副使范仲淹的赏识,屡立战功,先后任环庆路、泾原路兵马都监,泾原路副都部署,同签书枢密院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出任陕西宣抚使。神宗熙宁元年至三年(1068—1070)十一月,以宣徽南院使出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判知延州。
郭逵出任延州前一年,清涧城知城种谔招降嵬名山,计取绥州之后,夏人诱杀保安军使杨定。此时,朝中有人建议朝廷趁边界挑衅刚起放弃绥州,得到皇帝允诺。郭逵立即上奏曰:“虏既杀王官,而又弃绥不守,见弱已甚。且名山举族来归,当何以处?”圣旨下达后,郭逵隐匿不发。后来,皇帝问及此事,郭逵闻言主动上疏检讨自己的违诏之罪。但因郭逵坚持正确意见,使得绥州得以保全,所以皇帝不但未降罪于他,反而赐予手诏加以褒扬。
西夏失去绥州这块军事攻防与后勤补给要地后仍不甘心,又提出以塞门、安远二寨交换绥州。郭逵看穿西夏根本没有交出塞门、安远二寨的意思,随即上奏朝廷:“这何止损失六百里之地?除非先交出二寨,否则不可答应他们的要求。”朝廷遂派部属赵卨、薛昌朝与夏使谈判。赵卨说:“二寨之北,旧有三十六堡,且以长城岭为界,有西平王(元昊之父)在大中祥符年间的移交文书为据。”西夏使者无言以对,乃放弃无理要求。此后,西夏一再提出此交换方案,均被宋仁宗拒绝。
郭逵精通兵法,善于用兵布阵,为人侠义,体恤将士,赏罚分明,深得将士拥护。他镇守鄜延三年,屡建功勋。熙宁三年(1070)初秋,夏军数千轻骑侵犯顺安、绥平、黑水等寨,郭逵告诫诸将,夏军远来利在速战,其锋未必可当,应避其锋芒,伺机再战。不久夏军粮草将尽,转至绥德定仙山一带,郭逵抓住战机,分路出击。遣李安、李兵出绥德城,燕达兵出绥平寨,贾翊兵出安塞堡,彭达出击顺安(又名南安)寨,警告西夏使臣:“夏国违誓诏,侵城汉地,其罪甚大。若能悔过,悉听汝还。或不从,诛无噍类。”进犯顺安寨的夏军抢先逃遁。抗拒不撤兵者,诸将合兵围歼,斩首数百余骑,其余弃城溃退。宋仁宗闻讯,欲令郭逵继续连任,但遭到王安石的极力反对,只得搁置不议。十一月,陕西宣抚使韩绛与种谔合谋进筑罗兀城,郭逵极力反对,认为此举不但徒劳军力,还恐激发其他变故。韩绛参奏郭逵以下抗上,郭被召回京城。熙宁四年(1071)初,韩绛、种谔进驻罗兀城,遭到西夏重兵反扑,攻陷抚宁寨、罗兀城。韩绛、种谔因急功冒进,白白伤亡千余士卒,劳而无功,以此可见郭奎准确的预见性。事后朝廷遣人到罗兀城调查,只见所筑堡寨仅一土围墙而已。皇帝感叹道:“边城举动,后宜深戒也。”
次年三月,庆州发生兵变,朝廷又以郭逵为宣徽南院使、雄武军留后、永兴军使。当时,叛兵四散关中,为害百姓。郭逵到任后,重赏招募吏卒深入山谷剿灭流寇匪盗,靖乱为治。熙宁八年(1075)正月,交趾国(今越南北部)王李乾德入侵,攻陷广西南路邕州等地,次年三月,朝廷以郭逵为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经略招讨使,携其鄜延、河东旧部,率三十万大军征伐交趾。十二月在富良江(今越南红河)大破敌军,斩杀数千人,李干德上表求和。宋军冒着炎热进入瘴疠之地,军士伤亡过半,军粮也将耗尽,郭逵只得班师回朝,被贬为左卫将军、西京安置赋闲。元祐元年(1086)哲宗即位,复其左卫大将军之位,先后出任潞州知州、广州观察使、河中知府。后以左武卫上将军、提举崇福宫致仕。元祐三年(1088)十二月,郭逵在洛阳嘉庆里家中病故,享年六十七岁。哲宗闻讯为其辍朝一日,追赠大司空、雄武军节度使。范祖禹所撰《郭将军逵墓志铭》赞曰:“桓桓郭公,允武允文。出入四朝,克成厥勋。”《宋史·郭逵传》论曰:“宋至仁宗时承平百年,武夫鸷卒遭时致位者虽有之,然起健卒至政府,隐然为时名将,惟(狄)青与(郭)逵两人尔。”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