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31周年,也是刘志丹烈士诞辰121周年。刘志丹和他的战友们浴血奋斗创建的陕甘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为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就在陕甘根据地遭受“左”倾错误肃反、造成严重危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和毛泽东及时到达,采取果断措施,制止错误肃反,刘志丹等当即被释放,从而使陕甘根据地转危为安,中国革命开始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刘志丹在党中央和毛泽东领导下继续为中国革命事业不懈奋斗,他们由此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本文从大量的书籍文献中搜集资料进行撰写,回顾他们的交往经历,体悟革命情谊,感悟先辈风范,以期表达对他们的怀念。
寻找刘志丹
长征期间,毛泽东知晓刘志丹的近况来自于一张报纸。1935年9月20日毛泽东在哈达铺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刘志丹的消息。他了解到陕北有相当大的一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究竟是哪张报纸,已经无所考证。但就是这些报纸,无疑让毛泽东知道了刘志丹领导的陕甘苏区和陕甘红军依然存在,决定了到陕北去。当天在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民族的危机在一天天加深,我们必须继续行动,完成北上抗日的原定计划。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从现地到刘志丹创建的陕北革命根据地不过七八百里的路程。大家要振奋精神,继续北上。”
10月19日到达吴起镇后,毛泽东一面布置指挥消灭尾追敌人,一面调查了解陕甘根据地的情况。第二天,他就找来了赤安县游击队队长兼政委张明科。毛泽东说着湖南方言,张明科听不懂。毛泽东说一句,别人“翻译”一句。毛泽东先问:你是哪里人?张明科回答,是本地人,是刘志丹家的长工,参加革命就是刘志丹、刘景范叫去的。在了解游击队情况后,毛泽东反复问他:刘志丹现在哪里活动?张明科回答:10月初被押起来了,为什么关押不知道。听说押在瓦窑堡。毛泽东又问,谁能知道详细情况?张明科推荐了红26军骑兵团政委龚逢春,并安排人员去找他。11月初毛泽东离开吴起镇时,找到张明科,送给他一把德国造的手枪和30发子弹作为纪念。并告诉他,你放心吧,中央已派人带电台去瓦窑堡了。两天之后的10月22日,毛泽东见到了龚逢春。更确切地知道了:上海临时中央北方代表正在西北大搞“肃反”,把刘志丹等一批领导干部逮捕了,有的已被杀害或活埋。龚逢春、张明科都明确表示,刘志丹和他的战友们不是什么“右派”“反革命”。毛泽东指示他们,要发动群众,做好边沿苏区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要跑到国民党那边去,并明确表示,相信创造了这块根据地的同志们是党的好干部;大家放心,陕北的肃反问题、刘志丹同志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而刘志丹知道毛泽东的时间其实应该更早。1926年上半年在黄埔军校学习的刘志丹,经常参加中共黄埔特别支部举行的各项活动。当时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每周都在农民运动讲习所召开党的小组长以上干部和积极分子会议,讲解形势、任务和党的工作。每次会议都有黄埔军校的数十名乃至上百名党员参加。刘志丹也经常乘坐电船,赶赴广州市内参加这样的会议。而当时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负责人正是毛泽东。虽然没有确切的资料显示两人有过直接的接触,但是从刘志丹战友的回忆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在陕甘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历尽艰辛、百折不挠,坚持走的正是毛泽东领导的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道路”。正如陕北民歌里传唱的那样:“山里沟里飘红旗,刘志丹跟的是毛泽东。”后来,毛泽东十分欣赏地说,刘志丹创建的根据地,用了“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出局面,这很高明。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把陕甘边区创造的这种以一个根据地为主、多个根据地相互配合的根据地建设模式推广到整个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实践当中,并将这种模式用围棋中的术语“做眼”称之,形象地说明了多个根据地相互依托、相互配合、敌我相互包围和反包围的这种根据地建设新模式。
按照党中央安排,先期到达甘泉县下寺湾的贾拓夫等人得到消息,证实刘志丹等人确实被捕,当即电告党中央和毛泽东。毛泽东立即下令,停止逮捕,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来解决。11月3日,在下寺湾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听取了陕甘晋省委副书记郭洪涛和西北军事委员会主席聂洪钧关于陕北苏区、陕北红军及其作战情况的汇报。毛泽东明确表示,陕北肃反搞错了,要纠正,要立即释放刘志丹,并指派王首道、贾拓夫等人前往瓦窑堡接管西北政治保卫局,制止错误肃反,调查情况,等候中央处理。毛泽东对王首道等人说,杀人不能像割韭菜一样,韭菜割了还可以长起来,人头落地就长不拢了,如果我们杀错了人,杀了革命的同志,那就是犯罪的行为,大家要切记这一点,要慎重处理。
11月7日,党中央机关到达瓦窑堡,刘志丹等被释放出狱。远在富县张村驿指挥直罗战役的毛泽东一直关注陕北肃反问题。18日,他和周恩来、彭德怀致电瓦窑堡的张闻天、秦邦宪,请他们详细考虑陕北苏区肃反中的问题,指出:“错捕有一批人,定系事实。”提出要纠正肃反中的错误。
重用刘志丹
刘志丹出狱后,即被委以重任。当月中旬,刘志丹被任命为西北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副主任(周恩来兼任主任)、党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职。1935年12月3日,他奉命以红15军团副军团长的身份率一部兵力到达延川,防止延川、延长黄河东岸国民党军西渡,并相机歼灭从肤施逃出之敌。同日,李德将此情况电告毛泽东。毛泽东复电:“完全同意李德同志对延川、延长的部署。”刘志丹在延长地区指挥地方武装围攻延安等地,牵制和打击国民党东北军第129师等部,有利配合了直罗战役的胜利进行。11月25日,刘志丹致电毛泽东、彭德怀,报告了陕甘地区新战士的动员情况,希望中央派员帮助指导。
12月8日,毛泽东、彭德怀与刘志丹联合署名发表《告陕甘苏区工农劳苦群众书》,揭露蒋介石置民族危亡于不顾,调集重兵“围剿”陕甘根据地的罪行,号召群众踊跃参军参战,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宰割。同日,周恩来就消灭延安地区之敌的部署问题致电刘志丹,并要求他“暂留延安指挥”。12月9日,刘志丹率无线电24分队到达延川,致电中央,报告延安地区的敌情和晋绥军的动向。10日受毛泽东、彭德怀的派遣,刘志丹考察黄河沿岸地形、道路、河水等情况,并绘制地图,12日致电毛泽东、彭德怀,报告了考察的详细情况。11日刘志丹还致电周恩来,报告延长游击战争的部署等问题。正是刘志丹对黄河沿岸深入考察形成的军事地图,为日后红军东征提供了不可估量的战略保障作用。
12月13日,来到瓦窑堡的毛泽东和周恩来一起接见了刘志丹。毛泽东安慰刘志丹说:“你和陕北同志受委屈了!不过对一个革命者来说,坐牢既是一种考验,又是一种休息。”又说:“陕北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是有革命传统的,李自成、张献忠就是从这里闹起革命来的。这地方虽穷,但穷则思变,穷就要革命嘛!这里群众基础好,地理条件好,搞革命是个好地方呀!你们在这儿不是搞得很不错吗?”刘志丹听后十分感动,他代表获释干部感谢党中央挽救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并表示要跟着党中央革命到底。他说:“中央来了,一切都好办了!”
当时,刘志丹发现毛泽东数九寒天还穿着单鞋,回家后立刻让妻子同桂荣连夜赶制一双棉鞋,送给毛泽东御寒防冻。他说:“你赶快做一双棉窝窝鞋,里子要棉,帮子要深,鼻梁要高,底子要厚。你知道吗,毛主席要带着我们脚踏万水千山,指挥千军万马,创建一个新中国呢!”
1935年12月18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组成北路军,任命刘志丹为总指挥。并令其率部北上,打击由横山地区进犯之国民党军井岳秀部第86师,以巩固和扩大陕甘根据地之北线阵地。30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正式成立红28军,任命刘志丹为军长。1936年2月17日《东征宣言》发布,组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队,任命刘志丹为北路军总指挥,率红28军担任侧翼。刘志丹率红28军一路北上,先后在米脂县城、佳县杨家堰、神木县沙峁镇和李家梁等地作战,肃清了黄河西岸之敌,将神府苏区与陕北苏区连成一片。3月31日凌晨,毛泽东就红15军团同红28军配合行动问题,和彭德怀致电徐海东、程子华并告刘志丹、宋任穷:十五军团“即到兴县城附近,速与刘、宋配合破坏黑峪口、罗峪口一段封锁线,一部拒击东边敌人,然后找有利机会配合刘、宋消灭敌之一部,才能停止敌人追击,开展自己工作”。当天拂晓刘志丹率红28军由沙峁头东渡黄河进入兴县境内,开始扫除罗峪口至黑峪口一段封锁线。当晚,毛、彭再电徐、程,刘、宋:十五军团应集中全力找寻有利机会与东西来敌打遭遇战,在消灭敌一个团,此刻万不能分散,在不便作战时,则以一部监视敌人,主力集结休息,准备作战。刘、宋专任由南向北扫除堡垒,消灭守敌。4月2日、3日、6日相继致电刘志丹下达命令。6日的电报要求:红28军要逐步向南,而不是要你们一气走四五天,走一两天即开展工作,休息整理,发动民众,扩大红军,待敌接近,然后收集队伍跃进一步,再散开工作。当晚又致电刘志丹等,规定“二十八军以后直属于本部指挥”。东渡黄河后,刘志丹率红28军先后攻占了罗峪口、黑峪口,歼灭了南圪坨镇、金罗镇守敌。
东征期间,刘志丹在黄河西岸从南打到北,东渡后在黄河东岸从北打到南,一路逢战必胜,展示了其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水平,也反映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知人善任。4月10日,中央决定,增补刘志丹为西北军事委员会委员。13日,毛泽东、彭德怀致电刘志丹等:“28军有相机消灭三交镇、转角、辛关、义碟一带之敌,恢复黄河交通之任务。”刘志丹告诉战友们:“我们越向南走,离中央红军越近了,一定要打好这一仗,好向毛主席献礼。”然而,不幸的是,刘志丹在次日指挥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怀念刘志丹
为了纪念刘志丹同志,根据党中央决定,1936年6月21日,将他的家乡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7月3日党中央进驻志丹县城,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定都志丹。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新校舍建成开课的当天,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来到一科驻地视察。毛泽东强调:“我们红军从过去几十万减为两万多人,要不是刘志丹帮我们安排好这个落脚点,我们还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呢?”
1940年,中共中央指示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志丹县修建志丹陵,并专门成立陵园筹建委员会。刘志丹烈士陵园于1941年开始兴建,1943年春竣工。毛泽东亲笔题写墓碑:“刘志丹将军之墓”。
1942年在纪念刘志丹牺牲六周年时,毛泽东亲笔题词:“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将永远留在党和人民中间,而不会磨灭的。”
1942年11月参加西北高干会议的毛泽东在讲话中反复强调,“刘志丹是群众领袖”。
1943年4月23日刘志丹灵柩由瓦窑堡迁回志丹县安葬,途经延安时,陕甘宁边区政府举行近万人参加的公祭大会。毛泽东为刘志丹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8月8日,在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再次深情地回忆起刘志丹。他语重心长地说道:“一个人死了开追悼会,群众的反映怎样,这就是衡量的一个标准。有些人高高在上,官位很大,称首长,好像老百姓都拥护他,其实这不能说明问题,要看最后的盖棺定论,要看开追悼会那天老百姓会不会落泪,他是自封的群众领袖。因为你做了官,老百姓不得不和你打交道,其实公事一办完,人家就掉头而去,不大理睬你了。真正的群众领袖,到开追悼会那一天,老百姓会觉得他死了很可惜,至少不会觉得死了也好,可以省下小米。刘志丹同志牺牲后,陕北的老百姓伤心得很,这说明他是真正的群众领袖。”这是毛泽东对刘志丹光辉一生的最好褒奖。牺牲七年之久的刘志丹,时常被毛泽东记起,并一直把刘志丹作为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更难能可贵的是,毛泽东一直关心着刘志丹的妻女。在瓦窑堡时,刘志丹的妻子同桂荣就经常帮助贺子珍做些针线活。在志丹期间,两家住得很近,走动来往得更多了。1936年7月,毛泽东的女儿娇娇(李敏的小名)在志丹县出生时,为贺子珍接生的就是同桂荣,为孩子找奶妈的也是她。毛泽东在向丁玲介绍同桂荣时说:“这是刘志丹同志的夫人同桂荣,她在这里无人不晓,都叫他刘嫂子,几乎成了她的大名,我也叫她刘嫂子。”1949年贺子珍告诉娇娇(李敏的小名):“在保安、延安时刘妈妈给了你很多照顾,你不能忘了她。”并在娇娇的照片背面写下:“送给亲爱的刘妈妈,你的女儿娇娇”。
在延安,毛泽东也时常过问刘志丹妻女的情况。1943年夏,同桂荣带着女儿刘力贞(小名贞娃)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说:“贞娃学习好,在学校表现也好,不愧是革命的好后代。”还拿起桌上的糖果给她吃。1946年4月间毛泽东还让从苏联回国的毛岸英专程到边区政府看望同桂荣。她让毛岸英给毛泽东带话,就说她们母女俩很好,不要主席多挂心。有一次毛泽东问林伯渠:“刘嫂子住在哪里了?”林老没有听明白。毛泽东又说:“就是刘志丹那个堂客嘛!”而且,毛泽东多次回忆起那双棉鞋,感谢刘志丹夫妇的照顾。同桂荣回忆,她两夜之间就为毛泽东做好了棉鞋,交给贺子珍,请她快给主席穿上。毛泽东把棉鞋穿到脚上,非常高兴。后来见到同桂荣时,他说:“陕北地方好!人更好!”
1956年,毛泽东专门邀请同桂荣到怀仁堂看戏,席间还提起了做棉鞋的旧事。他对在场的朱德、周恩来说:“刘嫂子在瓦窑堡给我做的那双棉鞋又绵软又结实,穿上可暖和舒服了,可惜在保安烤炭火时不小心烧了个洞,亏得刘嫂子又给我做了一双,治好了我的脚丫子冻病,我趁机让她给李德和博古也每人做了一双。”
1974年,69岁的同桂荣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 (文章选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办的杂志《百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