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30日
兄弟夜话
  记者 孙艳艳 党睿 通讯员 白利民
  “趁这两天天气好,赶紧把树修剪完。”
  “是哩,花芽还不少,产量估计比今年要多。”
  …………
  12月21日,冬至。郝永贤叫来大哥郝明芳、弟弟郝永军,一起吃饺子。
  三兄弟是洛川县槐柏镇两坑村村民。这些年,他们精心管理果园,过上了火红日子。每年,苹果秋收售卖后,三人经常坐在一起,吃吃团圆饭、算算收入账、聊聊新打算。
  媳妇们和面、擀皮。趁着包饺子的时间,郝永贤倒水、泡茶,一股浓浓的茶香味顿时飘满屋子。
  “乔化树一定要做好间伐,要舍得修剪。”郝永贤给大哥和三弟支招。
  “好好的树,挖了就没有果子了,那都是钱。”郝明芳说。
  “不要求数量,要求质量;论颗比较多,一称没重量。”郝永贤对大哥说。
  55岁的郝永贤,1996年开始种植苹果,25亩果园均为老乔化树。但懂技术善管理的郝永贤,有自己办法让“老树发新芽”。
  “果园管理千千万,各有各的独特点。认清品种再下剪,富士特殊不一般……”郝永贤念起了顺口溜。
  “是哩是哩,咱家乔化树都多,要舍得间伐。”郝永军接着话茬,“还有提杆落头,环切、施肥,可多都是技术活。”
  郝永军心里明白,自己虽然起步最早,但技术还是略差二哥一筹。上世纪末,洛川大力推广苹果产业,三兄弟中郝永军第一个栽种了5亩秦冠。
  由种地到种树,啥也不懂的郝永军,跟着政府组织的培训队,走村转户,走哪儿学哪儿,学啥用啥。
  一边学习、一边实践,郝永军先后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对果园进行5次改型升级,现扩种至26亩。
  “老三,你栽的这个矮化品种好?”话不多的郝明芳问道。
  趁着县上大力推广矮化密植,促进苹果产业升级提档。这次,头脑灵活的郝永军又是第一个改型升级。
  “是哩,这个品种产量和质量都嘹太滴哩。”郝永军向大哥、二哥汇报着,“首先要选好品种,好品种能卖出好价钱。”
  “现在都种矮化密植,听说对水肥要求比较高。”郝永贤说。
  “咱们地都种树了,再没地了。要种矮化,就要挖果园。”郝明芳说出自己的担心。
  “矮化前期投资大,但后期效益好。”郝永军劝道,“我的好哥哩,该挖就挖,该种就种。”
  饺子上桌,三人围坐一起。一口饺子,满屋幸福。
  “大哥,咱要想收入好,就要舍得投资哩。你明年早早就把防雹网搭上,不然一场冷子打得就白下苦咧。”郝永贤喝一口热茶,拉着凳子向桌子靠了靠。
  郝明芳家有15亩果园,都是早熟红富士,苹果品质特别好。去年,苹果脱袋后,一场冰雹把果园打得稀碎。
  “唉,还是大意了,再不敢心存侥幸咧。”郝明芳叹着气。
  “就是哩,本来轻松能卖30万元,硬硬折了5万元。”郝永贤说,“咱果农一年的收入都在果园里,防灾措施一定要跟上。”
  “你哄地皮,地皮哄你肚皮。舍得舍得,就是要舍得投资;舍不得投资,就收不了回报。”郝永军逗趣话,引得一阵笑声。
  离开餐桌,揭开炉盖,郝永军往里面填了些碳。火炉越烧越旺,映红了他的脸。
  “刚种苹果那个时候,你苹果收了,一下就成了‘万元户’,美气滴很。”三弟的“辉煌”,郝明芳羡慕不已。
  “罪没少受,苦没少吃,钱也没少挣。”郝永军打着哈哈,“这些年,种果树的都发了,买车买房,全靠果园‘扬达’着了。”
  “可不是嘛,咱洛川苹果发展越来越好了,无论是品种还是技术都走到前边咧,咱农民都沾苹果的光咧。”郝永贤端着浓茶边喝边说。
  “前两天新闻说,咱洛川苹果的品牌价值都883.26亿元咧,说明咱洛川苹果的影响力很大,咱还要好好种哩。”郝永军接着说。
  庄稼人吃饭很快,不一会儿工夫,几盘饺子就已下肚。郝永贤把旧茶倒掉,换上新茶。
  “习近平总书记都说咧,咱们延安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天时、地利、人和,还说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总书记的话,郝明芳记得最清楚。
  “去年咱们收入100多万元,今年新改型的果园还没挂果,也收入近70万元。”郝永贤算起收入账,“咱三兄弟收入都不少了。”
  三兄弟挑着“金扁担”,幸福的日子就像火炉里的火一样越来越旺,越来越红。
  “这个苹果‘金扁担’,就是咱过好日子的‘大靠山’。”
  “把果园管理好,还要好好给娃娃投资哩,让女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做一个幸福的‘果二代’。”
  “成‘百万富翁’了,还要多做些有意义的事,遇见公益事能做就做,看见困难的人能帮就帮。”
  夜已深,屋外夜幕低垂、繁星点点。农家小屋中,三兄弟却是谈兴正浓,笑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