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三年五月至五年十月(1080—1082),沈括以龙图阁待制出知延州。他在任虽不足三年,但知人善任、巧于用兵,功绩卓著。政务之余还进行地质考察与科学研究,首次将“延州石液”命名为“石油”,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坐标,为后世所称道。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进士出身,曾积极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朝廷新政规划巨细,括莫不预”。变法失败后,沈括受到排挤,被贬到宣州(今安徽宣城)任知州三年。元丰三年(1080)六月,被重新起用,任延州知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担负起环庆、鄜延一线的防御重任。
当时,延州经过范仲淹、庞籍、种谔等名臣良将的数十年苦心经营,虽然防线比较稳固,但仍战事不息。沈括上任伊始,就用自己的钱买酒,让市井良家子弟骑马射箭,进行角力比赛,凡取胜者,他则亲自斟酒奖励,不几个月,就从众多参加者中挑选了弓马娴熟、武艺超众者千余人补充到军队中,大大加强了边防实力,延州“威声雄他府”。当时,守卫延州边防的有中央禁军,也有地方招募的镇兵或称厢兵,但朝廷凡有慰劳赏赐却只给禁军。沈括认为禁军固然很重要,但无时不与夏军战斗者却是镇兵。慰劳赏赐没有镇兵的份儿是不公平的,也容易引发矛盾。于是,他隐不宣布犒赏文书,而另外筹钱数万缗(缗,穿铜钱的绳子,一缗为1000枚铜钱,俗称一贯)以同等数额赏赐给禁军和镇兵,并通过驿传把他的处理方法上报朝廷。皇帝十分赞同他的做法,认为这是有关部门的过失,如果不是沈括察觉其中利害予以及时纠正,势必影响军队稳定。从此,遇到来不及请示的要紧事务,沈括就相机处理后再报告朝廷。
元丰四年(1081)六月,宋朝乘西夏政局不稳之机,部署五路军马,意图从东、西、南几方荡平西夏。九月,鄜延路经略安抚副使、延州总管种谔发本路兵五万四千人及畿内七将兵三万九千人马,共计九万三千大军从绥德城出发,由东路向前推进。沈括留守本路负责稳定后方,保障军需粮草供应。与此同时,西夏也沿鄜延边境屯集重兵伺机而动。沈括自知身系延州安危,夜不解带,昼夜操劳,严防夏兵侵袭。他甚至已把政务委托给副手,如
果夏兵乘虚入境,自己便亲自率军上阵。
十月,夏军在梁永能带领下乘虚偷袭德靖寨(志丹县城台村),早有准备的沈括趁夏军刚入界即率兵迎击,粉碎了夏军阴谋。
不久,夏军数万人合围保安军顺宁寨(今志丹顺宁镇),沈括命前锋李达率千余精兵,押运大批粮草出延州城,佯装援救顺宁,并令军队广为张扬“沈括率重兵随后即到”的消息。夏军不知虚实,准备正面迎战,沈括却另派骁将景思宜率三千精兵,出其不意在夏军侧翼发起猛攻。夏军未加防备,惊慌溃散。沈括旋即乘胜进击西夏境内,攻克摩崖寨,俘男女万余并牛羊三万余。沈括采取积极防御、机动出击的策略保障了延州的安全。
种谔率九万大军从绥德城出发后,在米脂寨外、无定河畔与夏军激战,占领米脂后,又势如破竹攻占了银州(今榆林市横山区党岔)、石州(置于今横山区波罗堡),进入西夏重镇夏州(今靖边县统万城)。种谔军虽在黑水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南)杀夏军一千七百余,但因孤军深入,民夫不堪长途运送之苦纷纷逃走,致使军需粮草不济,不得已退至夏州索家坪。时值十一月,天寒又遇大雪,饥寒交迫的伐夏大军进退不得。军中左殿值刘国仁谎称带兵回去取粮引兵南逃,宋军溃散不能禁。刘国仁所部仓皇入塞,边民骇散。边塞守将有的主张紧闭关门,阻止逃兵入境,有的主张发河东军剿灭。沈括反对自相残杀的错误主张,认为“此皆五州之精甲也,讨之未必能胜;而自毙死士,以骄虏势,非术也”。他亲自安抚逃归的军队并问责刘国仁:“你自称带兵回来取粮,为何不带军符?”刘国仁无言以对,结果只斩了刘国仁一人就平息了这场变乱。宋朝五路大军讨伐西夏,初期仅种谔一军独胜,但最终又因后勤补给不力惨败于灵州城下,鄜延路近十万大军,逃归入塞者仅三万人。
十一月,宋军河东路溃兵途经绥州,沈括巧用溃兵败中求胜。他令这些河东路溃兵陈兵绥州,并大张旗鼓放话,声称沈括将率河东路十二将进军征讨。当时绥德东南夏军盘踞的义合、浮图和吴堡(今吴堡县)三座要塞,均有重兵把守,互为犄角。三寨守将见宋军来势汹涌都弃寨而逃。宋军未发一弓一箭连得三砦,为宋军挽回了颜面。
元丰五年(1082)三月,沈括侦知西夏宥州观察使格众率三万人屯兵金汤寨,企图乘宋军灵州之败之虚,以金汤为桥头堡,沿洛河南下奔袭鄜州。为了先发制人,沈括命副总管曲珍率步骑两万,扬言东出延州攻取葭芦寨(今佳县老城),西夏军闻讯,遂调重兵东援葭芦寨。曲珍东行不到百里,趁金汤守备空虚之机突然挥师西进,神不知鬼不觉包围金汤。留守金汤的夏军措手不及仓促应战,格众被俘,夏军两千余人被歼。沈括又命宋军两路进击葭芦寨,一举告捷,延州东边西夏诸寨全部被宋军占领。沈括豪情满怀引吭高歌:“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莫偃横山东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沈括以御边之功升为龙图阁值学士。
宋军五路攻夏虽惨败于灵州城外,但沈括却指挥延州军民一举攻占银、夏、石、宥诸州和浮图、义合、吴堡、葭芦等西夏堡寨,使西夏丧失了无定河流域大片农业基地和无定河谷的控制权,于是“横山之地沿边七八百里,(夏人)敢耕者二百里”。宋廷朝野上下纷纷计划在新占领的边境建城筑堡。沈括和种鄂认为,“乌延(在今榆林市横山区境)东望延州八十里,西望宥州不过四十里,最为要冲”,建议筑乌延城,以扼夏人南下之路。这一正确主张得到神宗皇帝赞许,派给事中徐禧和内侍李舜举赴延安巡边考察督筑。徐禧到了延州,以钦差大臣自居,滥施淫威,否定了沈括和种鄂的主张,一改初议,决定改筑永乐城,并巧言蛊惑,征得神宗同意。沈括被命移经略府于米脂,种谔留守延州,李稷负责后勤供应。工程于八月十五日动工,九月十日完工,共筑堡寨六座,用工二十三万余,神宗赐名银川寨,俗名永乐城。
永乐城地处宥州和横山东出的交通要道,是宋夏必争之地。宋军在此筑城之初,已有西夏数十骑前来窥视,但没有引起徐禧重视。城筑好后刚九天,前沿即报告西夏派二三十万大军前来争城。徐禧先是不相信,后来竟大言不惭道:“若彼即来,是吾立功取富贵之秋也。”遂带李舜举、李稷来守永乐城,结果被西夏三十万大军团团包围。永乐城背山但缺水。夏军围城兵厚达数里,并游骑劫掠至米脂一带。永乐城被围几天后,城内军民渴死者十之六七。沈括从米脂派兵救援,也被西夏军阻隔无法到达。几天以后城陷,死亡蕃汉官二百多人,士兵一万二千三百余名。徐禧、李舜举、李稷等皆死于乱军之中。西夏军攻陷永乐城米脂城以后,又耀兵于绥德城下,被沈括击退。十月,沈括作为永乐城之败的替罪羊,“以措置乖方,责授均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结束了他在延州二年零五个月的戎马生涯。
沈括在繁忙的军政要务之余,详细考察了陕北的山川形胜、地质、物产等,留下了科学翔实的宝贵资料。被贬到均州之后,他潜心著述,完成了积数十年心血的地理著作《天下州县图》,在元祐二年(1087)亲自进京呈送皇帝。其中,鄜延、环庆地区的地图尤为详细,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次年,他隐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东郊)梦溪园,完成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在书中,他记述了对延州石油的科学考察活动,把人们俗称的“延州石液”科学地命名为“石油”,英明预见“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沈括还在延川县延水关附近黄河岸边发现了“竹笋一林,凡数百茎,根杆相连,悉化为石”。根据“延郡素无竹”这一事实,大胆论证延州古地理、古气候变化状况:“无乃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邪?”尽管现代科学鉴定沈括发现的化石并非“竹笋”,而是蕨类植物中的新芦木,但他是第一个对化石进行生态描述,并正确指出其为古生物化石的人。这比欧洲的达·芬奇(1452—1519)对化石的论述要早近半个世纪。他对延州古地理、古气候情况的推论,也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
沈括还十分重视对边塞形胜的研究,曾亲自考察丰林故城等古堡寨。《梦溪笔谈》卷一九一记载:“延州故丰林县城,赫连勃勃所筑,至今谓之赫连城,坚密如石,斫之皆火出。其城不甚厚,但马面极长且密。予亲使人步之,马面皆长四丈,相去六七丈。以其马面密,则城不须太厚,人力亦难攻也,予曾亲自攻城,若马面长,则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则矢石相及,敌人至城下,则四面矢石临之,须使敌人不到城下,乃为良法……赫连之城,深为可法也。”表现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延州形胜的密切关注。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