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总在想,语文教学应该带给学生什么?十年的教学,让我不断成长。我想语文课堂应该是教会学生做一个高情商的人,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应该教会学生在众多名家名作中明是非,在书中的百样人生中明方向,明确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明确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子,更要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为学生种下一颗热爱写作的种子,是语文老师总不由自主想要做的事情。
当我知道《成长周刊》专门为老师和中小学生搭建了写作平台时,我十分惊喜的,像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我知道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就在我的面前,更是在学生的面前展开。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热爱写作,也有写作天赋的学生,可该把他们往何处引,该如何唤醒他们更长久的写作热情?我总是有些迷茫。仅仅课堂写作,总觉得缺少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课堂讲评,似乎不足以表达对于写作这项伟大工程的重视程度,而《成长周刊》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他们成为“小作家”。这对于这些笔耕不辍,并愿意为之精雕细琢的孩子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作为一名老师,我想穷尽一生也教不完知识,但是比起教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种下一颗种子,静待一树花开。当我把和学生刘佳玉反复修改后的文章《那个为我撑伞的人》成功发表在《成长周刊》上后,我第一时间把链接发给了她,她很惊喜,很激动,更是表示今后会更加努力,要写出更好的文章。
十岁的史铁生在一次作文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当时似乎在他的生命中只是荡起一点儿涟漪,二十岁的史铁生双腿瘫痪,万念俱灰,一心求死,从写作中获取活下去的力量,他的母亲鼓励他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那颗曾经小小的种子开始发芽,生长,于是三十岁的史铁生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我想,《成长周刊》的价值正是如此,它的价值不仅仅在当下,更是在未来。它在众多小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写作的种子,编织了他们的作家梦,给予他们前进的动力和勇气。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的某一天,某某某就会成为“大作家”。
我愿意和《成长周刊》一起,种下一颗种子,静待一树花开!
(延安中学教师 史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