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08日
下足年终考核“绣花功”
  任倩
  岁末年尾,各项工作进入集中“检验期”。年终考核作为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激励进步的有效工具,既是“承前”之要,更是“启后”之需。在年终考核中,我们要做到求精、求准、求实,下足“绣花功夫”,有效发挥年终考核识别干部、推动工作的重要作用。
  精简考核指标,避免“大而全”。当前,个别地区把年终考核当“箩筐”,随意增设考核指标,存在贪多求全、繁杂冗余等不良现象,这不仅会增加基层干部负担,更背离了考核初衷,导致考核“走样跑偏”,进而陷入考核越多、效果越差的“怪圈”。因此,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在“科学构图”中明确什么该考、什么不该考,紧密围绕地区中心工作与战略定位设置考核指标,将考核权重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改善、社会安全稳定等关键任务倾斜,让考核成为引领和改进工作的“风向标”。要下大力气减少考核频次、精简考核指标,通过“合并同类项”的方式剔除烦琐内容,不以痕迹“评成绩”、不以材料“论英雄”,避免多头考核、重复考核、层层考核,让考核“松绑”为基层减负。
  优化考核方式,防止“一刀切”。现实中,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工作性质、难易程度各异,倘若按同一个标准、同一套模板实施考核,就如同“长跑与游泳同台竞技”“鹌鹑与大鹅共比体型”,难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工作成效。如果仅通过查资料、听汇报等方式了解情况,也容易导致考核结果失真。因此,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干部,应充分考虑其工作性质、岗位特点,差异化、针对性制定考核方式,使考核方案与干部自身特点、从事工作相匹配,做到精准施策、量体裁衣。要丰富考核手段,把“考场”搬到基层一线、干部身边,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重“奖杯”又重“口碑”,综合运用实地查看、座谈交流、民意调查等方式掌握真实情况,让考核方式更加多元、机制运行更加顺畅、作用发挥更加到位。
  用好考核结果,防止“走过场”。考核不是最终目的,目的在于激励干部干事、推动事业发展。因此,年终考核不能“走走过场”“一考了之”,相反,要加强结果运用,写实“后半篇文章”,做好“刺绣”后的修正装饰工作。要充分发挥考核结果“指挥棒”作用,将考核结果与干部评先树优、选拔任用、表扬奖励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释放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信号。针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不足、短板弱项,也要为相关干部精心制定培养计划,通过谈心谈话、教育培训等方式,帮助干部深挖短板所在、分析问题原因,同时有针对性提升能力素质,真正在以考促改、以考促优中增强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为明年更好地谋划和开展工作指明方向、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