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09日
初心如磐,奉献是他最大的快乐
——记安塞区退休干部文塞峰
  记者 叶树峰
  在延安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老人,他虽已离开工作岗位多年,却依然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与热爱默默奉献着,他就是安塞区退休干部文塞峰。
   不忘初心 热衷宣讲育人工作
  文塞峰常说:“作为一名老党员,离岗不能离党,退休不能褪色,为党和人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我最大的快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8年3月,文塞峰担任市自然资源局安塞分局离退休干部联合党支部书记后,坚持以身作则,撰写了党史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争做“四有”好少年等宣讲材料,在安塞区高级中学、初级中学、职业中学等26所学校和龙石头、茶坊、南沟等13个村和社区做了30多场讲座,受众达到2万多人。
  “过去作为学生,我听过文老的宣讲。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再次听到了文老的宣讲,我深受触动。他作为一名退休干部,用大量实际的例子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勇担时代大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精神追求,时刻感染着我们。”安塞区招安镇初级中学八年级教师吴喜梅聆听了文塞峰关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讲后说道。
  与此同时,文塞峰积极引导退休党员认真学习《党章》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实现“三同”(即“与党中央同心、与区委同声、与区委老干局同步”)为目标,促成了人人发挥余热的工作格局。在学习过程中,他鼓励大家积极发言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对于那些因身体原因无法参加集中学习的党员,他亲自送学上门,将学习资料和自己的笔记耐心地讲解给他们听,确保每一位党员都能跟上学习的步伐,不落下任何一次思想的“充电”。
  尽心尽力 发挥余热服务群众
  在老干部活动的组织上,文塞峰更是费尽心思。他深知老党员们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有着强烈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为了弘扬延安精神,丰富老年文化生活,他动员有文艺特长的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一百多人,成立了“山丹丹民乐演唱队”。坚持每天晚上演唱红歌、民歌,累计演出200余场,举办大型文化汇演10余次,驻足观看演出者逾十万人次,成为河滨公园一道亮丽风景线,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同时,文塞峰还一直热心于县志编撰。《安塞县1990~2010县志》编写的时间段,正是文塞峰年富力强担任乡镇和县上部门领导职务的时候,由于情况熟悉,就参与了编撰工作,连续干了6年多。他在撰写乡镇志时,每天早出晚归,有时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撰写人物传时,外出采访中他风餐露宿,争分夺秒,他的敬业精神在熟悉他的人中有口皆碑。2023年开始,他又参与编写《安塞区扶贫志》,撰写书稿12万字。
  退休后至今,除完成上述两部志书编纂外,文塞峰还独立编写了11万余字的安塞县有史以来第一部村志《碟子沟村志》;完成编写《黄崖根村志》,约8.5万字;2018年至2022年,他独立完成《延安市总工会志》,约26万字。
  言传身教 赓续优良传统美德
  文塞峰的父亲从事政法工作数十年,为人正直,公道正派,爱憎分明。文塞峰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无论是插队、教学,还是后来参军到新疆戍边,均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并言传身教地教育着下一代。他经常对子孙说,“做人要光明磊落,爱恨分明”“部队是个能锻炼人的地方,好男儿就应该到部队去当兵”。
  1987年和1995年,文塞峰先后送两个儿子参军,2012年他又动员孙子入伍去部队,“安塞一家三代接力去当兵”一时传为佳话。日常生活中,他在调解邻里纠纷、关爱留守儿童、资助贫困学生、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以及为贫困群众、灾区和抗击疫情捐款捐物中都以身作则,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在他的影响下,子女们大都学习成绩优秀、家庭和谐。2022年,他们一家被授予延安市安塞区“最美家庭”。
  岁月如歌,初心如磐。文塞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老党员的奉献与担当,他以奉献为最大的快乐,在退休后的岁月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为当地的发展贡献“银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