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艳雄(右)在给顾客补鞋 记者 李欢
“师傅,帮忙看看我这双鞋。”“坐下来等等,一会儿就好。”在宝塔区双拥大道向阳沟,修鞋匠高艳雄一大早就摆开了摊位,看到有顾客前来,他一边热情地招呼,一边顺手接过鞋子。
高艳雄坐在一把凳子上,眼神认真专注,将皮鞋开缝的地方进行缝补,一针一线间手法灵活自如,随后又沿着鞋缝抹上胶水,整个过程熟练流畅。
和以往的老年人修鞋匠不同,眼前的高艳雄只有44岁,看着精明能干,他已在这里修鞋6年了。记者通过和他聊天,才发现看似平凡的日子背后,是高艳雄不屈不挠的人生。
家庭生活贫困 幼时辍学务农
“我所经历的苦难,可能是许多同龄人都没有过的,生活很不容易,但日子在越变越好。”高艳雄介绍说,他是榆林清涧人,父亲因患过小儿麻痹症身体行动不便,但坚持外出打工,母亲操劳家务,养育着他们兄妹3人,生活过得很是艰难。
在高艳雄的记忆里,他们家是村里最穷的,当别家的孩子吃上白面馍馍时,他们家只能吃玉米窝窝。他经常拿着玉米窝窝背着人吃,怕别人看见了笑话。后来,家里实在太穷了,作为长子的他小学毕业就辍学了。“其实我的学习成绩不错,当时还考了班里的第三名,我也喜欢上学,可家里实在是供不起。”回忆起儿时辍学的情景,高艳雄的眼眶逐渐发红。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辍学后,高艳雄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力,整天在地里忙着干农活,但收成并不理想。他指了指头部的一处疤说:“头上的疤就是当时留下的。”有一次,他在地里干活,树枝上挂着斧子,他低头干活的时候没注意,斧子突然从树上砸下来,碰在了他的头上,顿时鲜血直流,疼得厉害。但他也只是从地上抓了一把黄土,往受伤处不停地抹,止住血后,就继续去干活。
迫于生计离乡 遭遇疾病困扰
17岁那年,高艳雄的亲戚在延安开招待所,抱着改变生活的期望,他投靠到延安,先在招待所里工作,后来靠着能吃苦的精神,也做过小工和小本生意。随后,他把父母和弟弟妹妹都接到延安,为了生活,一家人都行动起来,父亲开始摆摊修鞋,在亲戚的帮助下,妹妹在修鞋摊位前放上冰柜,销售起了冷饮,母亲做起了保洁员,日子在努力中不断前行。
23岁时,通过清涧老家人的介绍,高艳雄和一位聋哑女孩结婚,婚后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一家三口过得还算和睦。可这样平静的日子没几年,一场意外让他心灰意冷,甚至滋生了轻生的念头。
2009年,高艳雄突然患上了脉管炎,这种疾病会让身体出现严重的疼痛,发展到后期由于肢体远端严重缺血,可能导致溃疡和坏疽的形成。
“疾病折磨得我整宿整宿睡不着觉,长期的睡眠不足和疼痛让我痛不欲生,有只脚的3个脚趾也烂掉了,最难的时候我甚至想过轻生,真想一了百了。”高艳雄说,疾病困扰自己长达七八年,到处求医问药,幸亏有妻子和母亲的照顾,慢慢有了成效,他终于从痛苦中熬了过来。
病痛是熬了过来,但高艳雄的身体情况已不允许再干重活。年纪轻轻的他,以后的生活如何过?这又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
选择当修鞋匠 努力面对生活
2017年,高艳雄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但父亲却因半身不遂长期卧床,需要母亲来照顾。家里的情况,让他不得不思索着要尽快工作养家。亲戚朋友们看到他的情况后,都会热心介绍保安之类不需太多苦力的工作,但他都一一拒绝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选择了子承父业,当一名修鞋匠,这样既不用投资资金,活儿也不重,个人时间还相对自由,能照顾到父母。
征得相关部门批准后,高艳雄准备好了父亲的行当,在向阳沟开始了摆摊修鞋的日子。通过一步一步学习,很快就能上手干活,做起活来细心细致,深受顾客的欢迎,有许多人都是回头客,专门找他来修鞋。
为了增加收入,他还增加了配钥匙的服务。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没有掌握技术,一些新式的钥匙,高艳雄无法为顾客配好,顾客就去找别家了。高艳雄看到后心里不服,着急得觉都睡不着,最终他想出一个办法,凡是来配钥匙的顾客,他一律接活,能自己解决的自己完成,配不了的,他会将顾客给的费用转手交给别家的配钥匙师傅,自己在一旁认真观看学习技术。很快,他配钥匙的手艺就提升了,不需要再向别人求助。摊位生意好的时候一天也能有一二百元的收入,生活基本有了保障。
在高艳雄修鞋摊位不远处的一家银行,主管人员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主动聘用他的妻子去当保洁员。夫妇二人共同努力、勤俭持家,并且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2021年,孩子顺利考上一所一本院校,让这个家有了更多的希望。
“以前经历了许多的苦,现在更能体会到平静生活的可贵。我很满意也很知足现在的生活,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儿子毕业后能找份稳定的工作,将来能有一个好前途。”高艳雄爽朗地笑着。
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修修补补,谈话的工夫,顾客不断前来找高艳雄,他忙碌地蹲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仅仅是在修补鞋,更是在修补生活,向着更好的未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