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11日
宋·丹州军事推官杰出教育家胡瑗
  胡瑗(993—1059),字翼之,祖籍安定郡(今甘肃泾川县北),世称安定先生。其祖父胡修曾在泰州为官,遂举家由安定南迁泰州。北宋淳化四年(993),胡瑗生于泰州。他自幼聪明好学,通晓五经。成年以后,不忘祖籍,桑梓情挚,自号安定。二十岁左右,胡瑗北上泰山求学。传说他读书专心致志,见到家书,如有平安二字,即不展读,便投于山涧。十年苦读,终成饱学之士。数百年后,清朝乾隆皇帝游览泰山,见到胡瑗苦读处,曾题诗“投来尺素见平安,投涧传称人所难”,盛赞胡瑗当年在泰山专心攻读的求学精神。
  胡瑗三十岁左右学成南归,在苏州经武祠设馆讲学授徒,名声大振,受到苏州知事范仲淹的敬重。景祐二年(1035),被聘为州学教授,并将两个儿子纯祐、纯仁送到安定先生门下学习。次年,他又推荐先生到京城开封为朝廷“更定雅乐”,撰写了《景祐乐府奏议》,并应诏为仁宗皇帝讲释《周易》,受到称赞。
  北宋康定元年(1040),西夏不断侵扰,西北军事形势吃紧,范仲淹以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任延州知州,主持延、庆防务。当年,四十八岁的胡瑗应范仲淹之聘,以校书郎之资出任丹州军事推官,参与幕府军事策划。在任期间,他撰写了《武学规矩》,倡议国家大兴武学以抵御外敌,同时还推广自己创立的教学方法,设馆授徒。“(胡)瑗教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延州学子慕名争相而来,先生对条件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随其贤愚而训之”,培养了大一批优秀人才。学子们也以师父为荣耀,“见知者为安定弟子”。
  胡瑗先生与关中大儒张载在延州任职不足两年,推行新的教学之法,传播儒家“关学”精要,此后延绥学风大振,人才辈出,对陕北的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庆历二年(1042)秋,胡瑗应湖州(治所在今江苏吴兴)太守膝宗谅之聘,主持湖州州学。此时,先生已年过半百,但他的教育生涯却从此上了一个新台阶。他在总结自己数十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当时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创新,形成了在我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苏湖教学法”。其精义在于明确提出教育必须“明体达用”,经实并重,实行“经义”和“治事”分斋教学。所谓“明体”,指以《六经》为体,阐明经书中的圣人之道;所谓“达用”,则指依据经书中的圣人之道以治事。先生曾说:“致天下之治者在学校。”根据他的教学思想,在学校设立经义和治事两署,分斋教学。经义主要学习“六经”,治事又分为治民、讲武、堰水(水利)、历算等科,使学生既能领略圣人经典的义理,又能学到经世致用的实际本领。他严立学规,以身垂范,常率学生亲历山川形胜,“从其游者常数百人”;还重视文娱、体育教育,要求学生开展习射、投壶等文体活动。这种分斋教学法,当时为“湖学”所独有,在全国影响很大。庆历四年(1044),朝廷在都城建立太学,曾派专人到湖州取先生教学之法,根据其教学经验,编成《学政条约》,朝廷颁旨“太学令”,在全国推广,使“苏湖教学法”在全国教育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约在皇祐元年(1049),朝廷召胡瑗到京城太学主持教务,先后为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国子监值讲、太子中允、天章阁侍学、管勾太学、太常博士等职,一时名重朝野。嘉祐四年(1059),先生因年老多病,转赴杭州太子任所休养。他离京时,送行的队伍“百里不绝”,足见其名望之重。不久病殁于杭州,享年六十七岁。
  胡瑗先生毕生从教,授徒何止万千,其中许多都成为朝廷枢要,国之栋梁。北宋名臣莫君陈、吴孜、孙觉、刘蠡、周之道等都是胡瑗的学生。宋代的两位宰相,对先生的教育成就大加赞誉。欧阳修有诗赞曰:“吴兴先生富道德,诰诰弟子皆贤才”“先生为人师,言行而身化之,使诚者明达,昏愚者励,而顽傲者革。其法严而信,为道久而尊”。王安石也赞曰:“先取先生作栋梁,以次收拾桷与榱。”胡瑗生前身后,备受历代推崇,宋神宗称之为“真先生”,范仲淹誉之为“孔门衣钵,苏湖领袖”,司马光颂之为“苏湖之教,造术有术”,王安石尊之为“天下豪杰魁”,苏轼推之为“章为万世程”,米芾赞之为“宽厚纯诚,躬行力践”,文天祥敬之为“一代瞻仰,百世钦崇”。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胡瑗的学生、湖州知事孙觉奏请为先生立祠,宋神宗下诏准奏。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在先生逝世一百五十九年后,宋宁宗赵扩又赐胡瑗谥号“文昭”。直到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朝廷还明令将胡瑗“从祀孔庙”,称“先儒胡子”,与诸葛亮、韩愈、范仲淹、朱熹等先贤的牌位并列。嘉靖十七年(1538),经监察御史杨瞻倡议,又在安定书院内建祠专祀胡瑗,立宋胡先生讲学故址碑和安定祠碑,后因兵火战乱,书院时兴时废。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又在书院兴办泰州学堂。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于原址建泰州中学。
  胡瑗先生一生著述颇丰,计有《易传》《论语说》《尚书会解》《洪港口义》《武学规矩》等百余卷和不少诗作,但大多散佚,其鼎鼎大名之“苏湖教学法”至今仍为人称道。他的名字如黄钟大吕,在历史上回响了千余年之久。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