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16日
醋缸里“酿”出幸福味
记者 贺秋平 通讯员 胡梦丹
    ● 王宏林查看桃醋发酵情况

  寒冬腊月,年关将至,家家户户正忙着准备年货。
  “家人们,今天给大伙瞧瞧咱家这古法酿制的桃醋,味道醇厚香浓,绝对没有任何添加剂……”连日来,宜川县宏林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宏林每晚都会准时上线,在短视频平台直播销售新产品。从传统的玉米醋到创新的桃醋、梨醋、苹果醋,新奇的特色产品加上王宏林朴实的形象,总能吸引不少网友关注。
  俗话说,家有二两醋,不用去药铺。醋作为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调味品,早已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味佐料。近日,走进位于宜川县交里乡孟长镇村的宜川县宏林家庭农场,酿醋作坊里一排排发酵大缸散发出浓郁的醋香味儿,沁人心脾。
  手工醋酿造工艺程序非常复杂,耗时费力,一批醋要经过制曲、煮米拌曲、加糠发酵等20多道工序。王宏林介绍说:“传统工艺酿醋不仅是个体力活儿,也更讲究技巧。只有原料配比、温度、湿度、时间控制得恰到好处才能酿出好醋。”
  既然手工酿醋费时又费力,为什么不采用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呢?面对记者的疑惑,王宏林笑着给出了答案:“只有传统工艺酿造的醋,才足够酸、足够香、足够健康。”
  王宏林是土生土长的孟长镇村人,成年后在外闯荡打拼多年,主要以养殖业为主。“后来由于养殖的效益不太理想,就又返回到村上,想依托我们当地的产业做点事情。”王宏林说。
  孟长镇村属于典型的川道村,近年来逐步形成了塬上苹果、川道玉米的产业格局。“玉米种植面积虽然大,但是相比苹果等其他产业,效益一直比较低。”2016年4月,返乡回家的王宏林嗅到商机,信心满怀地做起了玉米种植加工。
  王宏林在40亩自有责任田的基础上,陆续拓展土地流转规模,发展至近400亩土地。同时,秉承多元经营理念,他种植饲料玉米、水果玉米,精心打造玉米醋等系列产品,把农家小作坊逐步发展为宏林家庭农场。 
  “我父亲本来就会酿玉米醋,只是程序非常多,要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非常不容易,而且玉米醋的酸度要求非常高。我想提高玉米的附加值,刚好家里有人会这项技艺,就想试一试。”王宏林笑着说道。
  2018年,王宏林依托家庭农场创立孟长镇宏林醋坊。经过反复试验检测、总结经验,根据玉米产地、采摘时间、发酵温度、糖酸度的不同,王宏林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备相结合,摸索出一套完整的玉米醋加工流程。
  2020年,宏林家庭农场玉米醋系列产品研发上市,推出了“一年鲜醋”“二年陈醋”“五年陈醋”等产品,通过参加展会、市场推介、网络销售等方式,延伸了产业链条,提升了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小玉米实现向“高值”的华丽转身。
  “玉米能酿醋,那桃和柿子肯定也行。”尝到玉米醋甜头的王宏林在现有技术的支持下,又搞起了创新。“当时弄了个酿醋缸,摘了些桃子就这么一试,还真成了,而且工序比玉米醋简单不少。”
  在酿醋作坊里,缕缕果醋香扑鼻而来。王宏林一边仔细检查着一排排整齐排列的醋缸,一边详细介绍起自家古法酿醋的工艺流程。为了提高酿醋技艺,王宏林曾多次赴山西、韩城、咸阳等地拜师学习、观摩交流,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酿造技艺并且获得了4项专利,很好地传承了宜川酿醋文化。
  “咱这作坊没那些高科技玩意儿,产品也无任何添加剂,全靠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一点一滴酿出来的。”说话间,王宏林满脸自豪地向记者展示醋缸里只有零添加才能孕育发酵的益生菌——醋蛾。
  如今,宏林家庭农场的加工产品不止有玉米醋,还有桃醋、柿子醋、梨醋、苹果醋,醋成了王宏林的“宝贝疙瘩”,平均每年能产1.5万公斤左右,年收入150万元左右,闯出了一条溢满醋香的致富路。
  “我们在发展适度规模的同时组建了专业农业技术服务团队,与周边35户玉米种植户紧密合作,签订技术服务合同,为其提供玉米种植全程技术指导。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宜川县交里富民劳务有限责任公司达成用工合作,吸纳7名脱贫户长期入场务工,人均日收入150元,有效拓宽了困难家庭的收入渠道。”王宏林说。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真的富。凭借着传统酿醋这门手艺,王宏林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集体增收、群众增收的致富路。
  2025年1月6日,好消息传来,宜川县宏林家庭农场凭借独特的农业经营模式,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第六批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不仅推动了传统酿醋工艺的发展,还为宜川农业转型升级树立了新标杆。
  “50岁正是闯的年纪。”王宏林乐呵呵地说道。目前生产的系列醋产品已远销河南、吉林、北京等地,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我相信用心才能酿出好醋,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新的一年,我会继续提升醋酿造工艺,进一步拓展销售市场,让宜川好醋香飘全国。”王宏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