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16日
康小龙:研发新农机 为民添便利
通讯员 王俊香 常浩浩
    ● 康小龙研发的新农具

  “这个是秸秆收割机,它具有小型化、智能化等特点,是第五代油电混合产品。它取代了镰刀、撅头切割,一个人一天可以收割两亩地,用这个收割机一个人一天能收割20亩地,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民的人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来到子长市渊凯农机综合服务中心见到康小龙时,他正忙着给前来参观的种植养殖户介绍该中心的发展和农机具的改进应用。
  康小龙是子长市渊凯农机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目前该中心主要开展社会化技术创新服务,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打造产、学、研联盟基地。
  1992年,康小龙毕业于洛川农业机械化学校,毕业后他便走上了农机具的研发改进道路,在20多年的打拼奋斗岁月里,他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获得32项专利。目前,秸秆切割机、手推植保打孔机、单轮秸秆切割机、果园三轮施水溶肥打药机、果园智能防霜冻烟雾燃烧机等农机具已投放市场,得到了专家和农民们的一致认可,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短发、汗衫,一双灵巧的手,一到收获的季节,康小龙不是“泡”在地里,就是待在工厂里。“农机研发离不开调研,只有多看看农民需要什么,才能确定研发方向。”康小龙说。
  玉家湾镇贺家湾村果农李军与康小龙相识多年,说起康小龙改进的农机具,他总是赞不绝口:“我每年给果园上肥上粪,要雇用七八个工人,一个工人一天要开150元的工资,自从用上康小龙改进的这个施肥机,最多雇3个工人就足够了,节省了不少人工费,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
  对于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康小龙来说,跟着父母干农活是“必修课”。“那时候农业机械很少,绝大部分农活要靠人工完成。最难的是给玉米脱粒,得用手搓,两个手掌心的皮肤都搓破了。”
  如果能有更多农业机械帮忙,农民是不是就轻松多了?康小龙从小就酷爱农机,勤于思考钻研,结合陕北地块特点,改进农机具,发明创造多项专利,服务于农民。
  “看到农民在生产中还用铡刀、镰刀,实在不容易,所以我要发明制造简单实用的农具,节约农民的人工成本,让他们增收增产。我把液压铡草机、秸秆收割机推广应用到延安、榆林等地,通过实践应用,得到了农民们的认可,我非常高兴。”康小龙笑着说。
  在农机具改造发明这条漫长而艰辛的打拼道路上,康小龙先后办公司,成立合作社,并加入延安市凯渊农业农机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本着“智能农机”的理念,按照“规范标准、协同创新、引领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原则,打造以产、学、研协作共赢的产业平台,整合优质资源,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不断完善业内技术标准,提高行业整体能力。
  从事农机研发多年,他先后获得延安市“十佳高素质农民”、子长市“瓦窑堡英才”——青年技能人才、“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下一步,我们子长市渊凯农机综合服务中心会吸纳更多的年轻人和返乡人员加入产学研联盟中,研发改进农机具,更好地服务于农民,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康小龙信心满怀地说。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如今,在子长市像康小龙一样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新农人”们,正怀揣着对农业的热爱,扎根希望的土地,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改写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方式,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