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虚,字从之,号慵夫,藁城(今河北石家庄市藁城区)人。幼年颖悟,师从舅父周昂和文学家刘中(字正甫)为师,尽力于学。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考中丁巳科经义进士,授职鄜州录事,为掌管案牍、文簿诸事的八品文官,桥山神医李杲曾师从其门下修习儒业。后历任门山县(时属丹州,今延长县东南原门山村)、管城县(今为郑州市管城区)县令,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官声颇佳。期满离任时,乡绅耆老一再挽留,百姓争相攀送,盘旋数日才得以启程上路。
卫绍王大安元年(1209)莅任国史院编修官。次年授应奉翰林文字,奉命出使西夏,不辱使命,还朝后授同知泗州(今安徽泗县)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哀宗正大年间(1224—1232)在国史院主事,编撰《宣宗实录》。书成,袭任平凉府判官。不久又奉诏入朝,出任从五品言官左司谏,职为皇帝建言进谏之臣。又以龙图阁直学士衔遥领延州刺史。金正大四年(1227)蒙古大军攻灭西夏,驻延金军慑于蒙古军威撤离延安,可知王若虚并不可能莅任,仅是一个虚衔而已。
金末开兴(天兴)元年(1232),蒙古军铁骑逼近金国都城汴梁。十二月,金哀宗以东征为名,由部分文武大臣扈从仓皇南奔归德府(今河南商丘)。次年正月,留守汴京的金军西面元帅崔立欲效法北宋末伪齐刘豫,自称郑王,以滞留汴京的太后、皇后、诸妃嫔、诸王、宗室子弟和城内军民为投名状投降蒙古,又强迫王若虚、刘祁、元好问一班文人为其树碑立传,王若虚等虚与委蛇。后来蒙古军入城,功德碑闹剧也宣告流产。开兴(天兴)三年春,崔立被部将杀死,黄粱美梦终归破灭。
王若虚为人圆滑多智,又能雅重自持,谋事详审。虽然颇有政治才能,然而由于多年居闲散文职,没有施展政治抱负的舞台,却在经、史、文学,独步一时,成为金代重要学者。其经学、史学和文学批评方面的成就主要反映在所著《滹南遗老集》中。元初文学家李冶《〈滹南遗老集〉序》指出:“今百余年,鸿生硕儒,前后踵相接。考其撰著,訇磕彪炳,今文古文,无代无之,唯于议论之学,殆为阙如,惟滹南先生学博而要,才大而雅,识明而远。所谓虽无文王犹兴者也。”这一评价充分说明他在金代学术领域地位之高。金国灭亡后,王若虚乔装平民北归镇阳,自保名节。与浑源、刘郁等东游泰山,在黄岘峰萃美亭怅然离世,享寿七十岁,有《滹南遗老集》《慵夫集》传世。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