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奇,字廷简,云阳(即今重庆市云阳县)人,进士出身,明弘治十四年至十七年(1501—1504)出任延安知府,“晋擢守兹土,以大样心胸,抱大样识见,开阔大样才华。士风不振也,聿新学校;保障不严也,整饬其城郭;流民失所也,招徕其安堵;民俗未淳也,申明其教令;军饷不充也,经划其苞粮;贸易不通也,创立其宏会。与夫释冤狱,去淫祀,恤孤独,百废庶政,迎刃即解”。勤政爱民,热衷文教,为明代延安知府中政绩最显者,嘉庆本《延安府志》有传。
王彦奇莅任之初,翻览前任知府李延寿续修编撰的弘治九年(496)本《延安府志》,觉得其用时数月仓促编成,不尽满意,遂在此基础上修订、增补,分列郡邑里至、建制沿革、郡名来由、形胜、风俗、山川、城池、土产、户口、公署、学校、宫室台榭、街坊镇市、驿站里铺、仓场、坛遗、关梁、寺观祠庙、古迹、陵墓、宦迹、人物(含科目、岁贡、恩例、恩封、孝节)、流寓、仙释、景致、诗文共二十八大项,承载了丰富的地方人文信息,全面反映了明代延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态
势,“远定以稽事类文物之原,近足以破文献不足之叹,上足以资观风者之所采”,于弘治十七年(1504)编定,付梓刊印,是明代存世内容最为完备的一部地方志,其编撰体例和篇目设置,也多为后世修志者所宗法。
为了方便延河两岸百姓出行,弘治十六年(1503)春动工,弘治十七年(1504),耗时一年半,王彦奇在府城东门外主持修建了一座二十四孔的石桥,命名为永济桥。时任翰林侍讲学士马廷用(四川云阳人)所撰《王公永济桥》摩崖碑记,残存于清凉山之麓石崖之上,今已风化残甚,不可通读,全文见录于明弘治本《延安府志》,文中略述修桥之举:“大务虽举。其所独急者莫切于水患。于是出谋发虑,上不费于公币,下不病于里闬,捐俸于己,鞭石于山,鬻木铁于市,白方区处凛乎至。公乃择属董工役,以构其桥。”“厥桥也,分为二十有四空(孔),每空(孔)砌以方长大石,铸铁为锭而辖桥也,根底深固,任水势之震荡而竟莫能动其关也。七尺有许其高也,一丈有余横施栈道于其上,凡徒舆负载、公家运输,往来络绎如履平地无复旧日之患。公之功一何伟也。肇造于癸亥之春,落成于甲子之夏。其费省,其工速,规模砻密,屹然万代之不磨也。回视垒石浮木者,其久暂何如哉!余与公同乡,喜闻斯桥之成,人人德之,因请者迫疆(强),此以识岁月。”这座桥直到万历二十六年(1598)被洪水冲垮,一直使用了近百年。
弘治末年,官军驻扎在延安,经常向百姓索要钱粮财物,百姓不堪其扰,王彦奇发现后下令严加禁止,惩治不法之徒,民赖以安。当时正值年馑,延安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王彦奇打开粮仓发放库粮十万石,并拨出库银三万两救灾,还奏请朝廷免了当年的赋税,使大批受灾群众得以渡过灾荒。
王彦奇主政延安期间,蒙古鞑靼大举南下进扰。他继续修葺完善明成化八年至十年(1472—1474)余子俊修筑的延绥长城防线,于沿边墩台间隙筑墙建堡,又在界堡之间险要之处堑山为崖,其高若城。每二三里则为敌台,崖寨连毗不绝。在中空之处夯筑短墙,横一竖二,状如偃月,作为侦察敌情、射箭阻敌之所。自府谷清水营至宁夏花马池筑堡一百有二,岩寨八百有余,小墩七十座,大边墩十五座,军械兵器无不具备。还设立武学,培养军中子弟之俊秀者。又在内边空旷之地屯田,每年收获粮食数万石供军民之需。
王彦奇任延安知府期间,尤其重视教育,培养儒学士子,延安一时人才辈出。莅任之初,首先修葺扩建延安府学,弘治十七年(1504)又重建范仲淹创建的嘉岭书院。正德七年(1512),倡导建立以幼童教化为主的社学,“延师教子,歌诗习礼”。“又兴学校,作人才,正风俗,广储蓄,释冤滞,恤孤独,建桥梁,治水患,通商贾,弥盗贼,文章政事,名盛一时”,晋升为陕西布政司参政。由于延安民众一再挽留,仍知府事,直至正德十年(1515)离任,前后达十五年之久。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