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弼,辽东盖州(今辽宁盖州,隶属营口市)人,明末辽东都司卫学贡生出身,后随清军入关,历任宣化府西路通判、宁波府同知。顺治八年(南明鲁王监国六年,1651)秋,随清军渡海,收复南明残余政权盘踞的舟山岛。康熙四年(1665)擢升延安府知府,至康熙十六年(1677)离任,在任长达二十二年之久。为延安任期最长的知府。
中部县黄帝陵庙,是历代王朝祭祀人文初祖的重要场所。自顺治八年修葺之后“今十有七年矣。岁久祀缺,庙遂颓”,“旷门塾圮弗葺,又屡岁大雨,庙欹漏颓矣”。陕西巡抚贾汉复指示地方维修,因耗资巨大,未能兴工。王廷弼莅任之初,朝拜黄帝陵庙,见其年久失修,不遮风雨,难以举行祭祀之事,“慨然叹曰:事不可以诿难矣!”于是召集地方官和乡绅商议重修之事。延安地瘠民贫,工役浩大,众人皆面有难色,或者以没有余粮为辞推诿,或者说资金难以筹措,“何以兴役事”。王廷弼遂禀报陕西巡抚贾汉复、分巡河西道副使鲍开茂、新任秦晋总督卢崇峻,得到大力支持,并向延安文武官员、乡绅、富商广泛募捐集资。坊州名士刘尔榉又写了一篇言真意切的《募缘序》。工程由中部县知县曾聪、县尉汪兆炎等督工修建,历时两三年,“大殿成,两门继,碑亭乃作,唐宋元明碑序列其中。然后周垣墉、兴閟宫官、实枚门,宇辉焕。黄帝垂拱六相,屏肃伟哉!足严祀事光大典矣”。黄帝陵庙焕然一新,“惟太守贤也”。这次修缮奠定了民国以前黄帝陵庙的基本规模。
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下旨“天下郡邑,有皇古圣帝、哲王寝陵庙貌,悉修勿缺,费资皆取给公帑”。自此,黄帝陵庙的修葺经费改由地方公费负担成为清代定例。
王廷弼还对顺治间牛天宿编撰的《延安府志》未竟稿进行续修。康熙十四年(1675),定边营副将朱龙遥相响应吴三桂等“三藩之乱”发动兵变,四月十九日攻陷延安城,王廷弼赴西安告急请兵。五月二十六日,王廷弼会同救兵一起收复延安。可惜《延安府志》续修也因战争半途而废。康熙十六年(1677)王廷弼徙任榆林府兵备,陈天植继任延安知府,他又在王廷弼未完稿基础上继续修撰完成了康熙本《延安府志》。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