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17日
富县高跷拟鹤舞 步步登高势绝伦
通讯员 王前锋 叶忠勇
  若说杜甫的《月夜》让世人知晓了鄜州,那么高跷、熏画等“非遗”文化走进央视演播大厅,则是让世人认识了富县。
  2月13日,刚刚参加完赴市秧歌调演的富县高跷“非遗”传承人孙新启,以关公扮相,带领着一支46人的表演队伍,在延安大剧院至东方红大道近2公里的展演路段上,耗时4个多小时,再次淋漓尽致地向众人展示了传承百年的安子头高跷这一拟鹤以舞的“空中芭蕾”技艺。
  高跷,这一源自古代百戏的技艺表演,在富县安子头村,在“六世同堂”的孙氏家族中,从年逾古稀的老人,到稚气未脱的孩童,人人都能踩起高跷走上几步。
  村里世代尊崇关二爷的义气,村上建有关帝庙,高跷演绎最多的也是“三国”故事。从新年伊始到正月结束,村民们都会画上脸谱,踩着高跷欢庆佳节。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演绎着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
  70多岁的孙广应老人,为村里的高跷表演化妆已有30多年。在他的巧手下,通过打粉、勾眼眉、描红唇、戴头饰、包头等一系列精细步骤,红脸关公、黑脸张飞、穆桂英、小乔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角色跃然眼前。
  化好妆,演员们需要坐在高墙上绑腿。高跷由木质材料制成,着地的下端稍细,绑腿的一端稍粗,在距上端一尺二寸处横向安装脚踏板。将高跷与腿牢牢绑成一体,捆绑结实后,只需稍用巧劲,便能起身行走。
  随着锣鼓声骤然响起,十多人甚至数十人的表演者们,身着戏服,甩动云袖,手持道具,瞬间姿态万千。他们合着锣鼓的节奏,一边挥舞道具粉墨登场,笑靥回眸,一边在行进中做出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不同角色的动作,只为在观众面前呈现一场惊险而华丽、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高跷表演形式丰富多样、不拘一格,表演者可依据故事、戏剧、传说中的角色形象,手持扇子、手绢、棍棒、兵器等道具,表演其中的特色片段,做出夸张的动作,踩出各种英姿飒爽的队形图案,尽情展现高跷这一拟鹤以舞的“空中芭蕾”绝技。
  年过花甲的孙广军,作为此次表演队伍中年龄最大的参与者,还带着从六岁就开始学艺、如今已到而立之年的儿子一同上阵。他们踩着1.2米高的高跷表演抬花轿,引得现场喝彩声此起彼伏。
  而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孙昕辰,是此次表演中最小的高跷表演者,却已有4年的高跷学习与表演经历。每次他一出场,总能赢得阵阵欢呼。
  别看孙昕辰年纪小,却有着将安子头高跷发扬光大的志向。他渴望向更多人学习单腿跳、上桌子、上台阶等高难度的高跷表演技艺,还梦想着能登上更大的舞台,展示家乡的“非遗”传统文化。
  “祖功宗德滋培厚,春露秋霜感触长。”跨越百年的历史长河,安子头孙氏后人坚守祖宗尚义崇文的遗训,在新年里“踩高跷,步步登高”,让这一独特的非遗文化不断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