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叶四青 谷嫦瑜 白雪 潘文静 周家天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的通知》强调要提高儿童、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如何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线展开热议,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铺全网:建体系筑防线,协同联动取实效
身心健康,涵盖了心理健康。近年来,我市教育、卫健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2024年,市卫健部门联合教育部门开展了调查问卷,5000份收回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6.8%的在校青少年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两会期间,市卫健委主任胡生凡建议,要扭转家校社会重成绩、轻健康的现状,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目前,延安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有待增强,部分学校重视不足,师资专业性欠缺,社会服务供给未能充分满足学生需求,学生面临较大压力却缺乏有效调节途径,家校社有待协同紧密合作,形成强大育人合力。
民进延安市委会调研发现,近年来,沉迷手机网络,人际关系紧张,学业压力过重以及性格孤僻内向等因素,导致青少年学业倦怠、焦虑、网络成瘾、抑郁、自伤行为等有上升趋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发、多发、低龄化的态势还需进一步扭转。
在民进延安市委会向大会提交的书面交流材料中建议,要牢固树立“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理念,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育人体系,从“学科教学”变为“学科育人”,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还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稳定与职业发展。在构建工作团队方面,积极探索导师制、驻校社工、班级心理委员、校际巡回服务小组、县区级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等多元化模式,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捕重点:化解“时间贫困”,甩掉“分数泥潭”
市政协委员杨旭春调研发现,我市一些学校学生日均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近视率高达80%以上,心理亚健康检出率超过60%……市政协委员杨旭春在调研中发现,学校追求升学率,家长焦虑孩子未来,社会推崇“赢在起跑线”,多重压力下,孩子们被迫在有限的时间里塞进无限的内容。“时间贫困”问题已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杨旭春委员呼吁,千万不能再一味推崇“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教学模式,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学校应建立弹性时间管理制度,优化课程设置、作息结构和作业管理机制,减少无效学习时间,把人工智能引入课堂开发虚实融合的学习空间,培育教育创新标杆。
子长中学已引入专业的心理健康测评系统,通过学生的作答情况,能够实现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预警和预判。在两会到来前,市人大代表、子长中学校长刘晓茹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充足的数据调研。根据她的调查统计,约有3%的学生存在高风险心理健康问题风险,而存在低风险心理健康问题风险的学生比例则达到20%左右。其中,焦虑和抑郁是当前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
刘晓茹建议,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环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并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此外,学校还应不间断地举办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活动,如邀请心理健康专家进行讲座,开展德育活动进行引导等。教师应全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建设,鼓励教师考取心理健康咨询师证书,既要充当教育者的角色,也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通过早期预警和持续干预,不仅能有效减少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校园冲突与安全隐患,还能营造出更加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安心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抓家长:让孩子睡个好觉,眼里有光
学校心理咨询室、校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都是青少年可以寻求帮助的渠道。刘晓茹代表建议,家庭方面,家长应合理为孩子制定目标,避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给孩子带来过多压力。
“若睡眠‘欠债’,孩子们的健康‘透支’,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会受到严重影响。”市政协委员贺清建议,学校要做好睡眠管理的组织者,合理安排学生的睡眠时间;家长要做好睡眠管理的协同者,带领孩子进行劳动、锻炼、阅读等课外活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社会各方要共同做好睡眠管理的推动者,通过健康监测等技术手段,共同守护孩子们的睡眠状况。
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某种程度上就是守护延安的美好明天。市政协委员杜彬荣建议,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破除“分数至上”观念,让学生多元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在关键节点加强教育;强化生命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生命观,增强抗压能力;建立健全学生心理问题监测预警与闭环管理体系,规范心理测评,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确保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杨旭春委员认为,家长要摒弃焦虑心态,给孩子留出自主安排的空间。全社会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打破“教育内卷”,以制度创新呵护成长生态,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