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23日
群星闪耀延安历史的天空
记者 彭琛
    ● 宝塔山下关于范仲淹的石刻
    ● 延长石油广场上沈括雕像
    ● 李娓娓故居

  岁月悠悠,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延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便是英才辈出的摇篮。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每一块砖石都仿佛诉说着过往的辉煌,每一位历史名人的名字都如同星辰般璀璨夺目。他们或是运筹帷幄的循吏名臣、儒林士子,或是英勇无畏的忠勇将才、民族英雄,抑或是一技在手的能工巧匠、百伎俊秀。他们的故事有的被载入正史,有的存于地方志,有的见诸于文集和金石,但是无论是以哪种方式被人们所怀念,他们的故事都将如璀璨星辰一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不久前,由延安市地方志编撰中心组织策划、历史文化学者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正式出版。这部著作的问世,让那些几千年来曾为延安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他们的人生价值和社会意义。
  历史人物有故事
  五千多年来,在延安这块被黄土沟壑镌刻出岁月年轮的土地上,上演了无数跌宕起伏的故事,他们中有朝廷派来的文臣武将,有本地的风流雅士,也有外藩忠勇将才,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延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们知道范仲淹是北宋应天书院的高才生,官至参知政事,是宋初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我们还知道,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曾任延州知府时所作的《渔家傲·秋思》流传至今。然而,他“兵甲富胸中”,使敌人闻风丧胆的军事才华却鲜为人知。时间退回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西夏国王李元昊亲率千军万马入侵延州边境,攻占保安后,直抵延州城。延州知州范雍因调度失当,防守松懈,宋军近万余人被西夏重兵围歼在三川口,延州几乎成为一座孤城,形势十分险峻。
  此时范仲淹临危受命,他废除了旧制中兵将分离的弊政,开创了宋代“兵将法”雏形。之后又广筑堡寨,加固西北川一线的防御。
  当年九月,范仲淹假借巡边名义,秘密抽调兵力四面包围西夏,一举攻破白豹城。不久范仲淹又派狄青攻取西部边界上的芦子关。经过几个月的苦心经营,延州城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自此西夏不敢轻易进犯。
  说起臧希让,很多人会觉得陌生,但是由他首倡的黄帝陵祭典却沿袭至今。大历五年(770年),为了构筑长安北部的军事屏障,臧希让出任鄜坊丹延节度使,主持渭北、陕北一线防务。上任伊始,他便上奏朝廷修葺增建黄帝陵庙,得到批准后,臧希让主持将圮废的轩辕陵重修一新,又在桥山西麓修建轩辕庙,历时两年竣工。作为历代祭祀黄帝的固定场所,奠定了坊州黄帝祭祀圣地的地位。由宋元明清至今,历代祭祀不绝,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心中的中华民族圣地。
  同样有故事的,还有清末陕北才女李娓娓,她出生于延川县马家河乡李家塬村的书香世家,自幼聪慧过人,喜欢作诗,然而生逢乱世,一生颠沛流离,但她从未放弃对文学的追求,现存诗词180余首,她的创作风格兼具婉约与豪放,被誉为“陕北李易安”。李娓娓的一生是传统才女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碰撞的缩影,她的诗词既是个体生命的悲歌,也是晚清陕北社会变迁的记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些留垂青史的弄潮儿,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使命各异,但似乎总有一种力量将他们汇集于此,书写一段又一段传奇。
  一方水土一方人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北接草原、南控关中,既是中原王朝的“北门锁钥”,又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地带,在数千年的演变中,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文化,孕育出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历史文化名人。
  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延安一线成为长安北境的门户,军事地位骤然上升,朝廷曾派王浑瑊、段德操等名将先后戍守。艰苦的环境不仅磨炼了他们的意志,更是将保家卫国的精神融入了血液里,形成了独特的气质。
  随着宝元元年(1038年)元昊建国称王,宋夏之间长达百余年的征战正式爆发,延安成为防御西夏进袭的前线指挥中枢,范仲淹、狄青、沈括、杨文广等一大批名臣纷纷在此屯兵驻守。时势造就英雄,怀揣着家国情怀的循吏名臣,告别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不远千里来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边关小城建功立业,在历史的沉浮中,始终不变的是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同时,延绥地区作为民族融合的绳结地带,先后有20多个北方游牧民族徙居于此,他们雄强剽悍,崇武尚勇,善于弓马骑射,民众血脉中的北方游牧民族基因与社会生活中戎风狄韵随处可见,也因此孕育出了“名将多出”文化奇观。北魏卢川胡将盖吴、源出东胡系统乌桓的匈奴别部郝德家族等进入陕北名将之列,历代蕃汉良将人才辈出,他们骁勇善战、果敢勇猛,为延安历史文化名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此之外,延安历史文化气质远不止于此,从宋金至明代,延安作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边关重镇,人口剧增,社会经济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州、府、县学与书院纷纷建立,举人、进士不绝于朝,其中不少文人学士成高官显臣,也出现了“白衣卿相”诗人史学、进士张俊民等一批文人墨客,这片土地在文化的滋养下,散发着其独有的魅力。
  基于此《延安古代历史人物》按照循吏名臣、儒林风流、蕃汉良将和百伎隽秀,将120余名历史人物进行归类,书中对历史人物的刻画,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又有细腻的人物情感,使得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和时代特征。“作者不是简单地将历史人物罗列出来,而是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多角度刻画人物,使其尽可能生动、鲜活,让人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读者李诗怡说。
  《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是一部历史书籍,更是一部文化著作。它通过对延安地区历史人物的深入挖掘,展现了陕北高原独特的文化魅力。书中的人物,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中原王朝还是塞外边族,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共同谱写了延安的历史篇章。
  让历史照亮未来
  延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古代历史文化名人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且多维,既塑造了地域文化精神,又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纽带。
  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祭祀黄帝的传统从汉代延续至今,成为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仪式。延安作为黄帝陵所在地,强化了其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象征意义。黄帝传说中蕴含的开拓精神、团结意识等,成为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源头,影响历代治国理念。
  北宋时期范仲淹是戍边文人的精神典范,他打破“重文轻武”的刻板印象,以文臣身份统兵御敌,为后世树立了“儒将”风范,以及北宋科学家沈括他在延安发现石油(首次命名并预言其价值),记录当地地质与气候现象,体现实证精神。这种基于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比欧洲文艺复兴早数百年。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为延安人,其事迹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型。
  延安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体成就,更在于他们共同构建了一种文化基因:既有黄帝代表的文明开创精神,也有范仲淹式的士人担当,韩世忠般的武将忠勇,以及沈括的科学探索。这些精神通过历史书写、民间记忆和地方实践不断传承,既为文化自信提供根基,也为地域发展注入人文动力。
  面对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延安市地方志编撰中心以发掘、弘扬地方优秀历史文化为己任,克服重重困难,相继出版了《陕北古代史纪略》《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大河中流》等地情丛书22部。
  特别是在策划《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时,曾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博专业的段双印老师,实地走访考察了多处庙宇、石窟,广泛搜集碑刻、铭文,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延安古代重要事件、历史人物、军政制度、宗教信仰进行深入研究。
  “此书体例确定为纪传体,要求所写人物有比较完整的履历,丰富的细节、感人的故事,尽可能细节丰满,有骨有肉。但是正史所记,多惜墨如金,梗而概之。”段双印说。之后在好友周国祥和吕廷文的帮助下,全书得以成稿。
  在书中,段双印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家乡文化的无限热爱,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该书叙述方式生动有趣,它不是枯燥的历史记载,而是将历史人物的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些历史人物对话。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部精彩的短片,让人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不失趣味性。“在本书编撰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古今,徜徉于延安古代明贤之间,感悟良深。”段双印说,“历史不会被忘记,正所谓‘为官一任,政声人去后。惠民一方,百世万代歌’这些贤能循吏被奉为为官楷模,被后世所敬仰。”
  历史的长河荡气回肠,回望来时路,每一个人物都清晰可见,每一个故事都荡气回肠。在《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中,我们被书中的历史人物深深触动,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时代的推动者。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也必将成为这片土地上永恒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