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嘉宾侯波 主持人胡琛:聆听作家故事,感受文学力量。本期我们《作家说》邀请到的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延安市作协主席、知名作家侯波,来和我们一起聊聊文学那些事。
胡琛:您觉得《作家说》栏目开办以来有些什么影响?
侯波:延安市作协与延安综合广播《作家说》栏目从开始到现在共办了20期。我个人觉得这个栏目办得非常有特色,让作家与读者面对面,谈自己写作的初衷与体会,谈自己的经验与创作的艰辛,让作家与读者的心更进一步。可以说,这20期展示了我市近年来部分比较有影响的作家风采,极大促进了作家的创作与作品的传播。同时,这个栏目是真真正正让作家走向大众的一个很好的渠道,促进了本土作家的创作热情。
胡琛:作为作协主席,您认为我市近年来的创作情况如何?
侯波:延安,是新中国文学发祥地。从1942年到如今,这片土地上一共诞生了四批作家,每一批作家都有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并在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阶段(1942年—1949年):从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聆听讲话,深受鼓舞,他们身体力行,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迅速投身火热生活。他们把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作为创作的第一素材,书写出了有观点、有生活、有情感的文学作品。这个时期代表作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柳青的《种谷记》、《铜墙铁壁》,欧阳山的《高干大》等,这些作品极大鼓舞了前线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文学力量。
第二阶段(1949年—1986年):全国解放后,外地来延的文学家纷纷离开延安,奔赴他乡,但新一代延安作家传承革命文艺传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体验火热的建设生活,产生了路遥、高建群、曹谷溪、史小溪、裴积荣等一大批作家,其中尤以路遥最为著名。他的中篇小说《人生》虽然只写了几个年轻人的爱情纠葛,却穿透了一个时代,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人生》被拍成电影后更是风靡全中国,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他后来创作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更是影响了一代代人的成长,成为新中国文学的一个鲜明的标杆。
第三阶段(1967年—1990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延安迎来了一批“北京娃娃”,这些年轻的充满稚气的后生们、女子们被分配到了生产队里,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从北京到延安,巨大的生活条件反差,但是他们没有沮丧,没有自暴自弃,一边用打起血泡的双手和社员们一起扬场、掏粪,一边用心感受着这片浑厚黄土地上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史铁生曾在延川县清平湾插队,后来,他以这里为原型写出了著名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作为自己青春最美好的记忆。梅绍静用诗歌《她就是那个梅》《唢呐声声》,来抒发她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表达普通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其他知青作家还有陶正、高红十、叶延滨等等。知青的文学创作,赋予了信天游新的艺术生命,极大地丰富了陕北地域文学创作。
第四阶段(1992年至今):到了新的时期,延安又诞生了一批作家,他们是阎安、厚夫、成路、侯波、凡川、惠潮、崔完生、郝随穗、张金平等。阎安以诗集《整理石头》获得鲁迅文学奖,而厚夫创作的《路遥传》业内评价甚高,目前发行已突破10余万册。其他的几位作家都先后荣获了陕西省的最高文学奖项——柳青文学奖,仅第六届柳青文学奖我市就有3名作家获得。是啊,他们还年轻,还在成长,但已经崭露头角,相信假以时日,他们会成为高原上的一棵大树,开出满眼的碎花,丰富着人们的视野。
从1942年到如今,时间走过了80多年,延安作家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他们一代代始终把根扎进土地深处,坚持为人民而创作的信念,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创作出了一大批描绘火热生活、反映时代精神、讴歌时代变革的文学作品,在讲好延安故事的同时,也在弘扬着中国精神,传播着中国价值,凝聚着中国力量。
这几年,我市文学创作非常活跃,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创作,作家创作热情高、劲头足。近3年,创作长篇小说12部,2022年5部,分别是张金平《大陕北》、杨晓景《奔跑的叶子》、窦可军《麻线岭》、凡川《陕北人》、赵景莲《奔腾的银河》;2023年3部,分别是李亮《大洛河》、郭兴才《萤火》、蔡亮《黄土魂》;2024年4部,分别是惠潮《南庄的梦想》、张金平《延安妈妈》(又名《延安谣》)、王梅《蓝花花》、张志江《岭上无狼》。这一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
胡琛:您认为这里边的优秀作品有哪些?
侯波:在这些创作作品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像我的《天下安定》获第十六届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杨晓景的《奔跑的叶子》荣获第三十二届“东丽杯”奖项。
《天下安定》是一部红色题材小说,通过写月秀及一村人精神成长历程揭示了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民心安则天下定”。一版再版,2022年11月荣获陕西省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奖。
《奔跑的叶子》这是一部讲述医务人员成长的书籍,先后入选2020年度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陕西省作协2021年主题创作扶持项目。该书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陈灵均为代表的一群医务工作者刻苦学习,努力成长,随着时代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在理想与现实、制度与原则、道德与利益、人性与尊严、情感与理智之间艰难抉择的故事。塑造了一大批医务工作者和社会上其他行业的代表人物,用独特的视角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他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跌宕起伏的命运与生活奋斗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还用大量文字真实地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之艰、求医之难、患病之苦。作家杨晓景在医疗战线工作多年,对医院、医改工作有着深入了解。同时,她也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出版以后,屡获好评。
长篇小说《大洛河》入选2023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该书以1867年至今陕西省北洛河流域为地理文化背景,通过一个“宗”姓大家族的沉浮,展示出北洛河流域尤其是中上游地区的历史文化变迁。小说分别讲述了清末、民国、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和改革开放之后,宗家五代人在不同历史环境之下的人物命运和人性魅力,歌颂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展现了北洛河流域文化的神秘、宽博、丰富。该书一经出版,入围中国出版协会文学艺术出版工作委员会联合推荐的“文学好书榜”。
《大陕北》是作家张金平书写的一部催人奋进的彰显陕北这块土地、彰显陕北知青生活、彰显陕北人及知青不屈不挠的精神岁月回顾和镜头聚焦。是一部看后真正让人难以释怀、难以忘记、催人奋进的好书。
胡琛:2024年作协在作家创作方面做了哪些重点工作?
侯波:一是10月12日,在延安文艺纪念馆举办了以“书写时代华章 勇攀文学高峰”为主题的延安长篇小说创作座谈会,邀请著名评论家集中解析、解读了延安本土作家创作的12部长篇小说。大家认为,在只有220多万人口的延安市,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出版了12部长篇小说,这在全省也是少见的。称“这是延安作家迈向新征程的‘集结号’,也是推动延安文学再出发的‘冲锋号’”。《延安日报》为此做了两个整版报道,中国作家网、学习强国等多家平台相继转发,激发了本土作家的创作热情,提升了延安作家作品影响力。
二是12月20日,作协联合安塞区委,在西安举办了张志江长篇小说《岭上无狼》首发仪式。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政府党组成员杨宏兰出席仪式。
《岭上无狼》是一部极具陕北地域文化艺术色彩、带有一定传奇性的家族历史小说。作者通过对延北县雁栖岭袁、耿两大家族一百年五代人不同性格和生活际遇的描写,真实再现了陕北广大人民群众从民国初到现在百年变局下的命运走向,深刻反映了党领导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同时深入刻画了陕北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以及陕北人独特的性格和精神气质。
活动现场,张志江分享了创作初心和历程,深情表达了对家乡安塞区老庄塌村的深厚情感以及为延安文化事业添砖加瓦的心愿。敦煌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左文绚向陕西省图书馆赠送了《岭上无狼》,陕西省图书馆馆长助理范光锋接受赠书。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袁海洋等向安塞区赠书,安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段玉凤等领导接受赠书。
活动后,一些专家学者对该作品进行了研讨,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岭上无狼》是一部具有高清辨识度和陕北风格的文学作品,反映了陕北人正直淳朴、包容大度、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以及民族大义高于一切的家国情怀,为坚定文化自信,讲好陕北故事,彰显特色陕北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这部作品也必将让更多读者更好地认识陕北、了解陕北、爱上陕北。
胡琛:您认为延安作家的创作还有什么欠缺,以及未来的方向是什么?
侯波:我认为,延安作家的这些长篇小说,在写作上都继承了路遥的风格,都采用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都通过书写小人物喜怒哀乐来反映大时代变迁,处处彰显着一个作家的精神与情怀。正如评论家白烨所说:“这种基于现实主义精神的写作,不仅为时代所需要,而且为读者所喜欢,也显然更有广泛的影响力与长久的生命力。”
长期以来,我市作者普遍不重视在公开期刊发表作品,不重视中短篇小说的写作与锻炼,往往一出手就是几十万字长篇。须知道,每一个小说作家的写作都是从中短篇小说起步的,比如陈忠实、贾平凹、路遥都是从写中短篇起步,只有在中短篇小说创作成熟以后,有了一定的思想高度,并掌握一定的小说技巧之后,才开始再写长篇。而我市绝大部分作者有写作的热情,但缺少中短篇小说的训练,没有把握写小说的技巧,导致长篇小说创作质量还有待进步。
如今,多变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延安这块土地上的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多样而多元的文学表现手法,使得作家的创作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我们相信,假以时日,这些作家定会成长起来,长成高原上的一棵参天大树。
著名评论家韩鲁华教授评论延安文学创作时说:“我觉得延安文学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开始步入到一个新的兴盛期,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延安应当抓住这个良好契机,着力对像张志江这样有着巨大潜力的作者,给予大力扶持,为他们提供适于他们向更加高远艺术境界攀登的条件、创造更好的艺术创造的环境,再滋养出柳青、路遥这样屹立于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来。”
作为作协主席,我也殷切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