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27日
在废铜烂铁里“淘金”的大国工匠
——记陕煤集团黄陵矿业机电公司创新达人符大利
    ● 符大利(右二)带领技术团队研讨改造实施方案
  记者 杜子龙 通讯员 张辉
  看着眼前这台十几米长,造型奇特、功能强大的“吞矸巨兽”即将投入生产,符大利难以掩饰内心的喜悦,嘴角露出了浅浅的微笑。
  一台已经失去功能的报废掘进机在符大利的主导带领下,经技术团队“精雕细琢”,摇身一变成了矿井就地快速填充矸石的“新宠”设备。
  符大利现任陕煤集团黄陵矿业机电公司经理,是中国煤炭地质协会首批“大国工匠”,也是国家能源局第一批智能化专家。在一号煤矿任职期间,他凭着不服输的劲头和善于钻研学习的态度,攻克了国产智能化无人开采系统与矿井实际应用生产匹配的8项技术难题,其中有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曾经一次成功完成了1001工作面薄煤层和中厚煤层621智能化工作面调试任务,开创了国内先河,领先于世界同行。
  在矿井摸爬滚打了20多年,符大利练就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他深知矿井生产工作的艰辛不易,内心始终有个愿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潜力,发明制造出符合矿井安全生产需求、能提高生产效率、减轻职工劳动强度的矿用设备或工器具,在释放提高矿井生产效能的同时,将矿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在黄陵矿业废旧物资存放站,堆放着大量破旧报废的综采设备,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些“废铜烂铁”没有任何价值,而在符大利眼里,是他不断朝着目标摸索前行的机会。他把这些废铜烂铁视若珍宝。
  “部分报废装备体型与井下极薄煤层特殊使用条件比较匹配,如果加以改造再利用,为装备添加全新功能,将会提高煤炭开采率,创造更大的效益。”有了想法的符大利经常是连着好多天一个人在废铁堆里转来转去,准备“淘”出尚有利用价值的报废装备,琢磨着如何让闲置设备焕发新生机,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让它们在绿色开采、产业升级中发挥更大的实用价值。
  经过一番找寻,一台外观还算完整的报废掘进机被“淘”了出来,符大利将掘进机拖进车间,组织技术团队研讨改造实施方案,结合装备性能和矿井“矸石不升井”环保生产理念,计划将掘进机改造成矿用矸石填充车,用于井下矸石快速处理。
  “第一次尝试改装大型矿用装备,欠缺相关技术和经验,我们联合装备厂家根据矿井生产需求设计改造技术图纸,再结合图纸进行改装。”符大利说。
  为制造出符合矿井生产条件的多功能矸石填充车,符大利带领技术团队连续多天到井下实地了解情况,对巷道尺寸、煤层高度和现场作业环境进行调研,为后期设计图纸提供了重要数据。
  研讨技术难题、修改设计图纸、优化改造方案……连续三个月,符大利和技术团队开启了“头脑风暴”模式,设计图纸接连修改好几版,车间现场也不知道跑了多少次。
  “传送皮带速比不符合抛矸要求,需改进。”“集料斗空隙较大易残留矸渣等多项缺陷都需要优化。”在装备改造期间,符大利时常“泡”在现场盯着改造进度情况,并对改造过程提出合理化建议。
  就这样,在符大利对技术和工艺精益求精的“死磕”下,经过技术人员反复“精雕细琢”,报废掘进机摇身一变为集破碎收料、传导运输、智能操控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抛矸机。
  “装备改造过程存在很多技术难题和困难,但技术团队迎难而上,凭着死磕到底的信念,不断挑战自身技术壁垒,不仅圆满完成了认为不可完成的重任,还大幅提升了自身专业技能。”符大利摸着眼前这台蕴藏技术人员精力和心血的新型矿用装备说。
  昏暗的井下巷道,一个身影一台机器装备,作业人员只需操作遥控器控制杆,抛矸一体机便高效快速地将矸石填充到废旧巷道,矸石实现了不升井的环保要求,井下矿工也不用弯腰驼背费大力气清理矸石,直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大大降低了矿井生产成本……符大利心里憧憬着装备投运生产后的生动场景。
  “要让更多的一线工人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红利和便捷,使新技术新装备更好地服务于一线职工。”正是符大利心中有执着的理想和信念,驱使他在创新的路上潜心“淘金”,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