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养源,湖南湘潭县人,乾隆六年(1741)出生于一个清官名宦之家。其高祖石万程(1574—1640年),登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二甲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徽州、常州、苏州、杭州知府,官至兵备副使、副都御史,谢世后诰授中宪大夫,崇祀于长沙府、湘潭县等处乡贤祠。石养源祖父石仑森(1637—1698年)廪膳生员,康熙二十六年(1687)五月初八,曾在西直门外道旁跪伏数日,拦下康熙皇帝舆辇告御状,冒死上呈《陈情状》,痛陈湘潭连年天灾、兵乱,地方官员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无数百姓蒙冤惨死之状,并于御驾前高呼“臣拼一己之命,略诉万民之冤”。康熙帝闻言大惊,传旨宥赦:“秀才为民请命,无罪。”敕令湖广总督严厉查办涉事官员,并免征湖南天灾、兵乱所致荒田赋税,七郡六十三州县为之感恩。雍正元年(1723)新帝登基,在三年一考的常科之外增置恩科,颁旨各州县选拔推荐人才。石养源之父石观以“贤良方 正”被举荐入朝做官。曾随军征伐西南,参赞军务,因功授予甘肃靖远知县,再升任宁夏固原知州,官居六品,有惠政,不幸中年早逝。石养源幼年失怙,在祖父精心课读之下学业精进,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考中戊子科乡试举人,乾隆四十年(1775)再中乙未科二甲第八名进士,以翰林中书之衔充武英殿聚珍版篡校。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月,出任洛川知县,当年秋充庚子科陕西乡试同考官。
石养源“尝谓士民曰:吾家世传清白,吾性洁己爱民,期无负祖先而已”。在洛川执政七年,始终秉承祖辈风范,勤政爱民,为官清廉,热衷文化教育事业,政绩卓著,颇得民望。
石养源治理洛川,以仁德教化民众,关爱百姓疾苦为先,引导士庶敦人伦、守法纪。有兄弟二人,因为
田产纠纷而互相控告,养源以人伦孝悌、兄恭弟友之道反复开导,兄弟俩受教,悔悟流涕,和好如初。洛川塬深沟纵横,地域辽阔,每有闲暇之时,石养源必不辞辛劳,不避险远,翻沟越岭编查户口,体察民情,同时劝课农桑,鼓励发展经济,为百姓安居乐业倾尽全力。为防止荒年奸商囤积粮食哄抬物价,他采取“粮贵平粜,发数千石,以抑市价。每岁未秋,则出借仓粮,推陈易新,出入公平,民咸便之”,通过平抑粮价等一系列措施,维持了市场稳定。
洛川县城高踞海拔千米高原之上,东、南、西三面临沟,沟上架有土桥,东通宜川黄河之滨,南北连接长安、延安官道,西边遥至陇东庆阳,可谓咽喉之地。石养源十分看重道路修建,经常组织人力加固城池,修桥补路,使洛川道路通畅,出行便利,时人称善。
洛川地处长安北屏、延绥要冲,为叛匪往来必经之路,乾隆四十六年(1781),甘肃发生民族叛乱,石养源“办军需,兵差络绎,不闻扰累;益严保甲,警更铎以防奸宄,境内肃然”。他竭力保证平叛军需供应,加强地方治安,保障了境内百姓安居,秩序井然。乾隆四十九年(1784),洛川东北部林区一带(今属黄龙)虎群出没,经常发生伤害百姓和牲畜的事件,一时民众人心惶惶不敢出村耕种,致使耕地大面积抛荒。石养源虽多次组织枪手和猎户进山打虎,但收效甚微。于是请求府州衙门调派宜君营把总刘定都及外委二人,统领兵勇七十名,战马二十匹进驻白城镇,会同洛川把总贾世禄等十余名官兵四出围剿,两处官兵近百人之军需粮秣均由石养源供给。东山林区地广人稀,筹集的粮饷不足以应其事,石养源慨然捐出俸银一百三十余两以解燃眉之急,于是军民士气大振,将虎群合围于铁炉沟,先后射杀、捕获大小老虎及母虎腹内尚未出生的虎仔十余只,历时两个多月,终于肃清东山虎患。
当时贪官污吏趁打官司之机敲诈勒索百姓,有的官司久讼不结,原被告为了及早结案,不断给主政官员以及刑名师爷、狱卒一干人等送钱行贿。有的案件涉及很多无辜之人,他们为了早日解脱,也被迫向官府行贿。石养源力改弊政,“勤听讼,随到随审,随审随结,判断平允,无称冤者”。上司感其廉明公允,断案如神,不时将中部、宜君等县发生的疑难案件委托洛川县衙署审理,“清天之称,如出一口”。
当时还有一个弊政,地方官将赋税征收的散碎银两熔化加工成银锭,再逐级上解朝廷。加工时必然产生损耗,即所谓的“火耗”。官府加征时的火耗,往往大于实际损耗,差额就成了官府和官员们的小金库。石养源任内严格按照朝廷规定的比例征收火耗,不额外加重百姓负担,时人称颂,在省内外享有“清官”“廉吏”之誉。
作为文人学士,石养源有着浓厚的文化情结。上任伊始,即捐银文庙,增置礼器。后创建崇圣祠,增修城隍庙,以隆祀事。乾隆四十七年(1782),有感于“天下不患无美质而患无学问,不患无学问而患无师资。此人才所以难得,为长吏者不可不亟谋其造就也”,遂带头募捐,创建朝阳书院。道光《朝阳书院碑记》云:“岁庚子,湘南石明府(指石养源)由名进士出宰是邑。甫下车,课试生童,以兴学为己任,慨然议建书院。公先捐俸银百二十两于上,邑之士莫不相率而乐为之。朝阳书院始建于壬寅之岁(1782)二月,落成于丙午之岁(1786)五月,榱楹壮丽,纲举目张。工既竣,公延师主讲,而时于案牍之暇,集生论文,亲加骘,俾识遵循将使士风醇良,人文蔚起……”此后洛川文风大盛,人才济济,举人、进士接踵而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七月二十三日,石养源病故于洛川任上,享年四十六岁。
石养源为宦多年,做官清廉,身后积蓄无几,寡妻幼子无力治丧,同僚好友、洛川士子凑银为其送葬。灵车行离洛川境时,路旁送行者数千人,有号哭失声者,沿途路祭之人不绝。去世后不久,洛川士子樊寅绪等二十余人联名,呈请将其列入名宦配享文庙。其后裔樊殿华还藏有《石养源行状》一书,民国三十三年(1944)修撰《洛川县志》时,据此撰写《洛川知县石养源政略》,收录于卷十一《吏治志》,详细记载了其事迹。
石养源刚直品格也传承后代,其子石承藻,字黼庭,号兰溪。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科一甲三名进士,雅称探花,授都察院监察御史。他博涉多通,坦直尚气,状貌魁伟,高谈惊人,时人号为石猛。江都人王树勋,乾隆末年入京应试落榜,乃于广慧寺为僧,法名明心。其假借开堂说法扶乩卜筮,蛊惑不少达官显宦纷纷皈依受戒为其弟子。时为步军统领的和珅将其逮捕治罪,王树勋通过行贿得以还俗,游荡于江湖之间。时值川楚白莲教作乱,他投效于松筠军中,以说佛谈禅投其所好,被奖予七品官衔,后擢升湖北襄阳知府数年。后来混迹京师不改故态。刑部尚书金光悌延请其为儿医病,竟然长跪请命,为时人所嗤笑。嘉庆二十年(1815),石承藻时任监察御史,上本澄清流品,弹劾树勋,经刑部核实剥夺其官职,发配黑龙江充当苦差,诏斥被惑诸臣有玷官箴,侍郎蒋予蒲、宋镕等官员亦被免职、降职。嘉庆皇帝称赞承藻“真御史也”迁任内廷工科给事中,卒于光禄寺署正任上。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