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礼,湖南安化人,乾隆六年(1741)辛酉科乡试举人,乾隆二十三年至二十七年(1758—1762)任延长知县。在任期间勤于政事,兴学重教,撰修县志,惠政广施。在玉米尚未被广大民众认知时,大力宣传推广种植,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长,其功可谓不朽。
玉米原产于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大约16世纪中期开始经由印度、缅甸传入云南,或经由波斯、中亚传入甘肃。明嘉靖三十四年《巩县志》称其为“玉麦”,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称作“番麦”或“西天麦”“御麦”。明朝末年,在东北、江浙、东南沿海、云贵川、陕甘、中原十余个省区都有零星种植,被列为“果属,以食小儿”,清乾隆时期,玉米还是宫廷御用之物,被称之为“御米”。
王崇礼敏锐地预见到种植玉米的前景,亲自撰写《为劝种玉米以济民食事》一文,苦口婆心,晓谕百姓广为种植。他首先指出延长的自然条件与农作物种植情况:“照得延长地近边隅,风土多寒少暖,民间布种粮色,夏收二麦、豌豆,秋苗谷、糜、稻、黍、荞麦、各豆、大小麻子,大都趁时撒种,节次登场,刻难迟误。是五谷除稻与秫外,余产皆备,农家有何他求?不知另有一种玉米或名川谷、苞谷,或名珍珠米、金稻黍。此种粮食,向止附植菜畦一两行,剥收为小儿啖弄耳。”接着详细分析玉米种植的“十便五利”,“近来南方普种山原,收获倍于别种,始知玉米有十便五利焉。”十便是:“查百谷限时树艺,独玉米自二月至四月皆可种,不必迸日赶耕,致穷农力,一便也;布籽吐苗,叶粗易长,不受蔓草蒙翳,锄可稍迟,二便也;苗宜疏散,视高粱更甚,锄用力,不致促密受伤,三便也;吐穗带苞被缨,狂风疾雨无碍,四便也;结实成熟,可俟各谷登场后徐收,不虞黄落,五便也;颗粒坚附穗心,不剥不下,易于携挑,六便也;收获到家,随便堆放,毋须板厫土瓮,七便也;到场滚打,有芯无壳,易于收扫,不用筛扬,八便也;或舂或碾,或米或面,或将圆秸煮煨,熟食甚易,九便也;远路袖带,冷亦可食,可抵糇粮,十便也。”
分析完“十便”他又不厌其烦地总结种植玉米的五大好处:“十便既详,五利宜悉。种须深耕,耕深则根远,每枝可结四五穗,每穗可结数百粒,所获自多,其利一也;赤种为黏,白种为糯,与各谷分软硬同,黏宜作饭,糯可酿酒,蒸馍食之易饱,其利二也;粒无粗皮,比他谷糠粃较细,计每斗可碾米面八九升,余麸一二升煮喂牲畜,尤易肥长,其利三也;单煮固可饱餐,若以粉伴麦面、米伴稻粱,煮食尤美,其利四也;梗既作薪耐爨,亦能垫桥铺屋,其利五也。惟不耐久贮,即舂碾不可过多,为不及他种耳。南方农人种仅二十余年,不忧饥饿,且或骤致小富,吾民何惮而不种之?为此谕尔农民知悉,际此东作方殷,各宜觅玉米一种,深耕试种,及时薅锄,至秋后收剥,所获较别种多寡乃自知之。将来挨村遍种,青梗如竹,绿叶如茅,不惟裨益农田,抑可点染山色,令兹土者实有后望焉。特谕。”如此尽心尽力为百姓生计着想,此心昭昭,日月可鉴。
王崇礼政务之余,留心延长历史掌故、贤才名士、风光名胜、风土人情。据其自序所言,他莅任之初,曾向僚属询问延长掌故无人应对,为获得第一手资料,他亲自“拱马足头山,一步一采入奚,囊且满行”。乾隆二十五年(1760)“本欲编撰,适逢田禾歉收,杂事缠身,未能动笔”。次年病愈后,“洎冬抖擞,日以三时理官,冗余就撰定稿片数,易始脱废,楮箱盈箧,自嘲誊录一手备矣。明年招梓,计得六万四千余言”。乾隆二十七年(1762)夏招梓刻印。可惜此书目前刻本无存,只有民国时期当地士人的手抄本传世,民国二年(1913)当局编撰《延长县志》时,资料多取于此。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