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炳琳,广西延平府(今南平市)人,拔贡出身,道光二十三年(1843)授延安府肤施县知县。陈炳琳热衷文化教育,勤政爱民,惜史志乏载,唯其重建的杜公祠遗迹犹存。
延安杜公祠,凿造于宝塔区七里铺东山石湾之中,坐东向西,杏子水(今南川河)从祠前涓涓而流,为纪念诗圣杜甫延州之行而建。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西蜀。至德元年(756)六月潼关失守,杜甫携一家老幼北行避难,寄居今富县羌村。秋末,闻知肃宗李亨已经在灵武登基,便辞别妻小北上灵武,欲投奔肃宗效忠国家。他翻越富县与甘泉之交的梅柯岭,由甘泉石门古镇翻山越岭,进入延安城西南万花川(古称杜甫川),行至七里铺时天已傍晚,遂于道旁的石窟内枕囊夜宿。第二天一早进城,匆匆浏览了一下延州城形胜,即取道延河河谷北行百十里,来到芦子关(今安塞北约七十公里小台畔村),看到左右两关倚山踞隘隔河相峙,诚为兵家必争之地,后来追忆此行,写下著名诗篇《塞芦子》:“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思明割怀卫,秀岩西未已。回略大荒来,崤函盖虚尔。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守。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诗中的“五城”,即延州城及东西南北四座围城。由于“边兵尽东征”,芦子关“城内空荆杞”已经荒芜不堪。他觉得“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则可阻止叛军西进。后来的事情也正如杜甫所担忧的,至德元年(756)秋,史思明自博陵寇太原,离开河北怀卫西犯,哥舒翰降将高秀岩自大同与史思明合兵,意欲西取太原,长驱朔方、河陇,取道芦关直驱朔方。安史叛军勾结突厥阿史那部图攻朔方,游骑突破芦子关,杜甫也在芦关被叛军俘获,押解长安。囹圄中他无时无刻不关注时局变化,思念亲人,挥笔写下《悲陈陶》《悲青坂》《月夜》《春望》《得舍弟消息》等千古名篇。至德二年春,杜甫侥幸逃出长安,来到肃宗李亨行辕所在凤翔府。十一月,唐军收复长安,杜甫举家还居京城。
康定元年(1040)八月至庆历元年(1041)四月,范仲淹以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期间,军政事务之余,兴建嘉陵书院、镇西楼(文昌阁),诗咏清凉山万佛洞。亲笔题书“杜甫川”三字镌刻于万花川石崖之上,还在七里铺杜甫夜宿之处修建杜公祠。
杜公祠虽经历代修缮,但到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陈炳琳出知肤施县时早已破败不堪。目睹此状,陈炳琳心中憾然难平,于是题“少陵川”三字镌刻于崖壁,落款署“道光癸卯知肤施县粤西陈炳琳重立并书”。道光二十七年(1847)又重建杜公祠并亲撰对联:“忠不忘君,稷契深怀寄诗史;清堪砺俗,鄜延旅寓洁臣身”和“千载清风兴硕儒,一朝诗圣萃延州”。镌刻于杜甫夜宿的石庵两侧,横额题“北征遗范”四字,将杜甫与上古舜帝的贤臣后稷、后契相比拟。还建有祠堂和望杜亭,祠堂正面上方匾额“唐左拾遗杜公祠”,两侧镌联“清辉近接鄜州月,壮策长雄芦子关”,亦为陈炳琳所撰书,以供谒拜者凭吊、憩栖。清同治年间,杜公祠遭到动乱之众严重破坏,光绪五年(1879)又予重修。1984年、2014年,延安有关部门扩充修复杜公祠,不但恢复旧有遗迹,还增加杜甫祠堂、诗史堂、诗魂轩、碑廊等,风采远胜旧时。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