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8日
矛盾化解在基层 乡村盛开和谐花
记者 孙艳艳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洛川县交口河镇综治中心的“老王调解室”里暖意融融,调解员王宏正给伏益村村民调解果园财产纠纷。
  “都是乡党,咱都试着换位思考,各退一步。”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耐心调解,两家人终于握手言和。这是交口河镇学习运用“枫桥经验”,结合该县乡村社会治理“133”制基层治理模式,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生动缩影。
  今年2月份以来,交口河镇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召开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专题推进会,全面部署年度平安建设任务。镇党委构建起“预防-排查-调解-普法-巩固”全链条工作机制,通过数字赋能、多元共治、文化浸润等创新举措,实现95%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级层面。
  “我们的网格员就像人体神经末梢,能第一时间感知基层矛盾温度。”交口河镇党委副书记屈静静指着“数字乡村”管理平台介绍道。
  近年来,交口河镇逐步创新建立“网格化+信息化”排查机制,组织镇村干部、网格员、调解员等力量,通过日常走访、重点摸排、群众反馈等方式,对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土地争议等突出问题进行“拉网式”排查。同时,依托“数字乡村”管理平台,整合12345智慧服务热线、信访等信息渠道,动态更新矛盾纠纷台账,做到了“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今年以来,累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1件,已化解10件。
  “遇到棘手问题,综治中心半小时内就能集结以镇综治中心为枢纽,联动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乡贤理事会等多方力量,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针对复杂矛盾纠纷,屈静静向记者展示了“1+N”联动调解流程图,在东坡村一起历时半年的果园承包纠纷中,“乡贤评理堂”,发挥了群众信任的“和事佬”作用,推动矛盾就地化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补偿协议。据统计,该模式实施以来,调解成功率提升23%,平均调解周期缩短至5天。
  为防止矛盾反弹,交口河镇还建立“一案一跟踪”回访机制,对已化解的纠纷定期回访,确保协议履行到位。同时推行“平安考核制”,将村民参与矛盾调解、遵守村规民约等行为纳入积分管理,激发群众自治活力。
  “今后,交口河镇将持续深化‘枫桥经验’本地化实践,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机制,加强调解队伍专业化建设,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黄土高原绽放新光彩。”交口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晁小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