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净整洁的院落 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齐玉
在洛水河畔的吴起县,农业领域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硕果累累的景象。乡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希望,见证着耕耘与收获。
近年来,吴起县农业农村局坚持全面落实省、市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发展特色,打好产业优势牌
春风轻柔地拂过大地,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此时,正是果树春季管护的关键时期。
走进长官庙镇李沟村苹果种植基地,果农们正抢抓农时,在果园里忙碌着。他们手持剪刀和手锯,熟练地穿梭在果树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剪枝、清园、施肥等工作,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丰收的期待。
村民李志俊从2015年开始种植苹果,多年来,他不断探索、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精心打理自己的果园。如今,他的果园已发展到16亩,每年收入超10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修剪时要把握好树形角度,像这种会挡下边果子的立生枝都得剪掉,干枯枝、伤残枝、病虫枝也不能留。”李志俊一边剪枝,一边耐心地介绍着经验,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果树种植的热爱和专业。
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和“发动机”。吴起县围绕《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五提”具体措施,推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坚持把山地苹果作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农民长期稳步增收的首位产业来抓。
目前,全县已建成山地苹果12万亩。其中,袖珍苹果2万亩、黄色苹果2万亩、优系富士苹果8万亩。挂果面积7.3万亩,实现产量7.9万吨,建成“陕西省高质高效示范园”2个,“延安市美丽果园”2个,“延安市亩均效益园”1个,“延安市智慧果园”2个,完成推广应用旱地苹果无支架密植高效栽培“3332”模式9252.49亩。同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成延安苹果试验示范站,被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授予“陕西省有机认证先行区”称号。
内外兼修,美丽乡村展新颜
在吴起街道马湾村,一幅美丽的现代村庄画卷徐徐展开。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窑洞式建筑整齐排列,与宽敞平坦的道路、排列有序的大棚相互映衬,再加上整洁优美的乡村环境,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我们家花了10万元改造了这7孔窑洞,院子铺了新地砖,屋顶装了光伏板,全新的窑洞看着养眼,住着舒坦。我和父亲还种植6个农业大棚,一年收入在30万元左右,日子是一年比一年好。”魏彦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开心地分享着自家的变化。
马湾村现有大棚67座,实现了家家有产业,收入稳定可靠,户年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马湾村的发展,是吴起县近年来聚焦和美乡村建设、强化党建引领、凝心聚力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在这里,农村不仅充满了活力,而且安定有序,村民们安居乐业。
近年来,吴起县坚持因地制宜,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统领,坚持“四抓四突破”,统筹推进各镇街和美乡村建设。出台了《关于吴起县2024年建设和美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档的指导意见》,县财政列支1336.5万元,争取市级衔接资金650万元,全力推进“千万工程”重点村、示范村建设,对全县9个村,576户居住环境进行改造提升。各镇街扎实开展“先锋行动、幸福乡村”主题实践,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氛围基本形成,探索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新路径,释放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活力,村民自治效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重农稳粮,筑牢农业基本盘
农业,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农业稳则天下安。
“我们家种了5亩谷子,每亩产600多斤,一共产了3000多斤谷子,按照市场价,能收入近1万元。”五谷城镇桐寨村村民张步生满脸笑意地分享着自己的丰收成果。
吴起县依托资源禀赋,着力在杂粮产业提质增量上下功夫,在各项惠农政策的推动下,新型经营主体及农户种植小杂粮的主动性不断提升,做强做优小杂粮“土特产”,优化粮食供应结构,大力发展小杂粮深加工,推进产业链建设。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吴起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8.65万亩,总产量10.41万吨,推广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2.7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1万亩;发展稻渔综合种养1000余亩,投放大规格鱼种4万斤。
重要农产品供给有了新加强。吴起县按照“稳猪、扩禽、发展牛羊”的总体要求,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畜牧养殖产业。全县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85个,其中新建千头猪场34个、50头标准化肉牛场31个、200头标准化肉牛场20个,全县生猪存栏16.8万头,牛存栏1.3万头,羊子存栏15.01万只;瓜菜种植面积4.25万亩(包括复种面积),生产各类瓜菜12.94万吨;食用菌投产500万棒……养殖业蓬勃发展,乡村振兴活力十足。
春光在前,希望无限;潜力巨大,未来可期。迈向新征程,吴起县将以更大决心、更高目标、更强力度乘风起航,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描绘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让洛水河畔的这片土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