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提起沿河湾镇边墙村范家沟村张永红的名字,那是无人不知。作为村民组组长,张永红凭借种植大棚,带领村民们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成为乡村振兴征程中的耀眼明星。
曾经的范家沟是典型的山区村,村民的收入以种植玉米为主,由于村庄产业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较差,导致农产品产量低、价格低、销路窄,村民们往往是辛辛苦苦种一年,到头来收入不足2万元。年复一年,村庄越来越贫瘠,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贫困。为了生计,村中的大部分年轻人被迫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儿童和妇女。面对劳动力缺乏,发展动力不足,传统农业收益微薄的困境,村民们急切地盼望着能找到新的致富途径。
2000年,沿河湾镇兴起大棚种植产业。种大棚夏天有西瓜,冬天有蔬菜,一年收两季,技术人员上门进棚培训和指导,到了成熟期还有客商上门收购。在张永红看来,“蔬菜苗子有政府把关,种植过程中有免费指导,蔬菜成熟了还有上门收购,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里,这么完善完美的产业链是再适合不过自己的产业了。”
敢想敢干的他,拿出家中全部积蓄加上贷款率先在村上种起了大棚蔬菜。事实上,张永红在刚开始种植的时候,日子并不好过。由于没有种植经验,他不确定什么时候该除虫、什么时候要放风、什么时候要打掐枝叶,他的种植路困难重重。为了种好大棚,张永红自己不断地摸索学习大棚种植技术,经常外出去隔壁乡镇的村子参观学习,向有经验的种植达人请教,还积极参加区上组织的各类大棚种植技术培训,通过反复实践和经验积累,张永红不仅掌握了种植规律,还自学了一套大棚滴灌安装技术,从一个种植“门外汉”逐渐成长为种大棚的行家里手。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大棚效益越来越好,从年收入三四万元到如今的7万元。
2019年,张永红再次大胆尝试,投身反季节葡萄种植。反季节葡萄的生长周期较为特殊,整个生长周期相比传统种植大概错峰2~3个月,让葡萄在市场供应淡季时成熟上市。这种创新种植的方式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全年对新鲜葡萄的需求,丰富了水果市场的淡季品类,而且避开了常规葡萄的竞争高峰期,市场价格更具优势。张永红笑着说:“反季节葡萄的收购价格比普通葡萄高出近一倍,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亩均收益相较传统种植能增加近万元。”
经过二十几年的摸爬滚打,张永红从普通农民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棚种植“土专家”。他的成功,不仅让自己过上了好日子,更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张永红,快来帮我看看,为什么我家大棚葡萄落果严重?”“张永红,我家大棚蔬菜的叶子发黄,好像生病了,你帮我看看……”每当村民们大棚里遇到问题时,都会打电话喊“土专家”来帮忙。
当选村民组组长和致富标兵后,张永红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更重了。忙完村里的事务,他就一头扎进自家大棚,翻地、种植。同时,他还积极鼓励村民改良葡萄品种,扩大种植规模。在他的带动下,范家沟的大棚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村民们过去的“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取暖”,村民的收入也是水涨船高,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如今,边墙村的大棚产业蓬勃发展,全村现有30座大棚和63座拱棚,全部种植反季节葡萄和西小瓜,经济效益翻倍。每当村民在种大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总会第一时间喊来张永红,正如村民李二娃所说:“平时有啥不懂的技术难题,一打电话他就立马过来帮我解决。有了党的好政策,再加上永红的好技术,咱种大棚底气十足。”
早上天刚亮,张永红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进大棚查看长势,他说:“现在村上的大棚产业发展起来了,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咱要把最好的精神头拿出来呢!”下一步,张永红计划搭乘乡村振兴的“顺风车”,再好好钻研种植技术,扩大种植规模,他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也将继续带领乡亲们在致富的道路上稳步前行。